有一个问题,所有人的回答都一样。
但每个人所指的,却又都不一样:
- 最好吃的早餐店在哪?
- 我家楼下。
到底是什么魔力,形成了这个“我家楼下最好吃”的定律呢?
别小看这份不起眼的早餐。
它对我们的意义,绝不止于一份果腹的食物——
早餐中国
这部关于早餐的纪录片,更新时间也是每天的早餐时段,8点。
5分钟一集,号称有上百集。
每集只讲一个地区,一家店,一种早餐。
看似拍得简短,但它却恰如其分地解答了上面那道难题:
为什么你家楼下那家早餐店最好吃?
因为这碗小小的早餐里,藏了三种最特别的味道——
1、口味
“最好吃”其实是很主观的说法。
毕竟没有人真的吃过所有的店,去做最客观的对比。
明明都是最常见的价格、卖相、材料,为啥顾客都只认定某一家,一吃就是十几二十年?
这些藏身街头巷尾的小店,虽没五星级的排场,却都有自己的五星级烹饪标准。
就像湖南这家肉丝面,材料、做法都很讲究:
作为粉面之魂的汤底,要用三四套后腿骨,凌晨两点起来熬十几个小时,才变成浓醇骨汤。
最后那一勺点睛之笔,肉丝码子,要用全瘦的后腿肉,先过水去腥,再煨两三个小时达到最佳口感。
对出品同样严格要求的,还有贵州凯里的这家酸汤粉。
开店十五年来,老板天天凌晨四点起来熬新鲜的番茄酸汤。
煮粉时,严谨细致到每一锅的汤量都完全一致:
一斤六两。
一旦开煮,小店师傅立马化身星级主厨。
在保持出品质量的前提下,一人能同时料理20锅。
每一锅粉,都被师傅的“无影手”安排得明明白白: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猪肝、香菇、肉丸子、火腿肠、莲花白、米粉……全都井然有序地下锅了。
每一家店,还有牢牢锁住顾客肠胃的独门秘方。
例如,汤底和酱料。
你看酸汤店的伯伯,一脸开心(坏笑)地说:
上百人来找过我教做法,我都不教!
但上一秒才说不教……
下一秒就乐呵呵地把做酸汤的材料在哪买,有哪些步骤,蘸酱配方里有什么,事无巨细地全展现给观众了。
嗯,人家敢公开,有的是底气。
就算你能偷师他的秘方,也未必有他的毅力,每天半夜起来倒腾几小时
福建的这家水煎包,制胜秘诀不在配方,而在于做法。
别家都是只用油干煎,而他家却加凉水煎煮,不易煮焦,皮更脆、肉馅儿更鲜香爆汁。
水煎的做法还不容易上火,顾客也可以放心多吃。
当你已经在一家店吃了23年的肉丝粉,15年的酸汤粉,20年的水煎包……
就算不看制作过程,只要工序和材料稍微有变,熟客吃上一口、甚至只闻一下,也能马上知道。
因为,这份独特的口味,早就深深刻在你每一个味蕾之上,成为了习惯。
这一碗,非它不可。
2、人情味
这些沿街小店的老板,通常都这么形容自己的事业:
街坊生意。
绝大部分顾客是附近的居民,来来去去都是同一群人。而长达十几年的超高回头率,都是用童叟无欺的口碑赢来的。
首先,材料绝对新鲜,货真价实。
汕头这家猪血汤,必须早上5点去市场采购猪血。
只有刚杀的猪血,才有这种鲜红色泽,切起来嫩滑扎实,手感颤颤巍巍。
其次,不偷工减料。
猪血汤里用的猪肉,部位都有讲究,得是猪颈靠背以上的“前栏肉”,做汤最好吃。
煮起来同样费心机。
你急不来,也走不开,得时刻盯着用小火慢煮,还要一直搅拌,绝不能煮开。
这样,才能保证猪血不会因沸腾的气泡弄出小坑而影响口感。
还有上面提到那家水煎包店。
就算现在煤气炉那么方便,老板二十年来却一直坚持最古老的柴火煎煮。
只为了让包子多一点柴片香味,顾客吃起来多一分享受。
每一家能让人连续吃十几年的老店,其实根本不需要什么检验机构,都是自觉靠良心经营。
敢在镜头前公开后厨和秘方,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出品质量有绝对的信心。
你看,店主自己也天天吃,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在长达多年的朝晚相见之后,店家跟客人之间,早已不止于金钱交易的冰冷关系,而是建立起一份亲友般的信任和了解。
熟客一来到店里,连“照旧”两个字都不用开口,刷脸就行了:
你要吃哪种,多加少放哪些配料,烹制的时长、口感、调味……
店家记得比自己的口味还要熟。
他们也不嫌麻烦,会多花些时间照顾有特殊需求的顾客。
就像这家西安回民街里的油茶麻花店。
为了照顾这位牙齿不好、但是天天都来吃的忠粉大爷,店主每次都专门泡几个特软的给他,也记得配料要走掉磕牙的豆子。
每一份早餐,看起来一样,却又不一样。
因为店主在食物中,添加了一份最独特的调味料:
人情味。
他们坚持用最费时的做法,最费钱的材料,最费神的服务,给每份早餐注入了情感温度,让顾客吃起来暖进心底。
而顾客,必然回馈以最高的信赖。
3、况味
这个拍得不算高大上的纪录片,却很好地拍出了——
情怀。
每一集,都以一首店主专属的BGM来结尾。
这些充满年代记忆的经典曲目,都“见证”过店主一家艰苦奋斗的创业岁月。
其实做饮食店很枯燥,也很累。
每天重复同样的工序几十年不变,真的很难。
尽管下午两三点东西就卖完,但店主还要准备第二天的材料,忙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家,
算下来,一天至少连轴转十五个小时。
但一旦店主坚持下来了,就一定会有一群死忠粉长年追随。
就像这家水煎包,每天整条街最先亮起的,是他家厨房的灯。
为了让旁边市场卖菜的人能一来到就吃上早餐,他把自己的开店时间往前挪两小时,从早上四点就开始准备。
绝不会贪方便在前一晚做好,保证现做现卖的新鲜。
这种辛苦,值得。
你看那群忠实顾客,一个个嗷嗷待哺虎视眈眈,拿好胶袋围在炉边排队。
一揭锅,瞬间卖光。
他们不是什么叱咤风云的商界巨鳄,却是叱咤街坊的火爆作坊。
从当初开店时一天卖4碗,到现在能卖400碗。
一家小小早餐店的店主,也能拥有自己的高光时刻。
你看这位大妈,说起某次关店回乡二十天,回来开门那天顾客大排长龙忙不过来时……
内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根本憋不住,全都洋溢在脸上。
没办法
他要吃你的他就吃,不吃他就不吃
虽然起早摸黑,辛苦忙碌,也没有大富大贵。
但是能养活一家子,一边看着销量慢慢增加,一边看着孩子慢慢长大。
苦中有乐,值得。
而全家人的起居日常几乎都在店里,生活跟事业交织在一起,组成店主的人生。
这部纪录片,还很“不正经”。
店家的熊孩子时而吐槽节目组的提问,时而淘气地模仿自己爸妈的啰嗦模样。
崽啊!你咋是“吃”粉!
要改成“嗦”,晓得不?
老板给剧组介绍店铺时,说到一半突然跑去回应顾客的点单,然后又回来继续介绍:
我这家店生意好的时候……
有!汤还有!
……我这家店生意好的时候,能做十几锅
种种与食物无关的细节,却是店里最真实的日常。
这些镜头记录下来的,是人们在店里除了味觉以外的各项感官体验。
很多时候,顾客对一家店专情,并不止是食物的味道。
而是因为这家店的种种况味,保存了你某一个人生阶段的记忆。
或许是学生时代,习惯在上学前跟小伙伴到这里堂食时的嬉闹场景;
或许是工作之后,每天跟同事来打包早餐,边等边聊公司八卦的时光。
而顾客又会把这份愉悦的人生体验,传递给下一代。
父辈自己从小吃到大,又带着小孩来吃,完成一种神奇的情感延续。
你看,“哪家店的早餐最好吃”这个问题,根本无解——
“你家楼下”这间小店,早就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在你体内形成厚厚的岁月滤镜。
每一口,都带着刻进味蕾的口味,暖进心窝的人情味,烙印在生命里的人生况味。
三味合一,才有这独一份的滋味。
或许有一天,你会搬离,无法再天天吃上这的早餐。
但无论隔多少年,当你再回来,听着周围嘈杂的声音,闻着熟悉的香味,再吃上一口从没变过的味道……
瞬间,就能把你带回那一天:
仿佛还穿着校服,背着书包,搜出兜里最后几块零用钱,坐在这大口嗦粉。
味觉一旦被打开……
小时候,你只会简简单单地评价味道。
长大你才会发现,在它们入口的一刻,一万个记忆的瞬间搭乘着名为“早餐”的穿梭机,从岁月的角落呼啸而至——
“好吃”啊,绝不仅仅是好吃。
编辑:海边的曼彻斯特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