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来客
“皖中地区民众武装的抗日第一枪之所以在巢县打响,”唐诗自问自答,“关键在于这4个人,即冯玉祥、冯宏谦、张恺帆和冯文华,其中前两位是国/民/党/员,后两位是共/产/党/员。”
“冯玉祥和冯宏谦的功绩在于,适时将巢县青年中的抗日积极分子,通过训练班的形式组织起来,使之成为巢县抗日活动的骨干力量。这中间,冯玉祥是首倡和决策者,冯宏谦是执行者。这支骨干队伍后来一分为二,一部分留下来成为巢县抗日游击队队员,另一部分以冯宏谦为首,带领1000多难民一路西撤,最终在广西桂林安顿下来,避开了被日军屠/杀的厄难。”
“张恺帆和冯文华的功绩在于,果断而又及时地将部分骨干人员组织起来,逆行东进,在巢县境内扯起了抗日大旗。如果没有这个逆行,巢县历史上只有一次成功的难民大逃亡,而民众武装的抗日第一枪,必定与巢县无缘。”
“从这个’第一枪’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国/共/合/作是实现巢县抗战的政治基础;第二,共/产/党是巢县抗战的中坚力量。好了,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话音刚落,阶梯教室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坐在最后面的汪校长笑了,他为这堂课的成功而倍感欣慰。两个半小时的课堂教学,中间没有休息,学员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倾听着唐诗娓娓道来的本地故事,陌生又很亲切,尤其是是最后的课堂小结,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的课程,听着不累,长知识且有正能量。
青干班为期一个月,唐诗的三节课不是连续讲的,而是穿插在三个星期内。最后一节课是讲“渡江第一船”,上完课的第二天,唐诗接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居然和“渡江第一船”有关。
电话是一位女记者打来的,自称是苏京电视台“纪念渡江战役五十周年专题片”摄制组的人,现在人已到了巢湖,要去采访“渡江第一船”船主的家人,要求党史办配合一下,帮他们联系上采访对象。
唐诗一听就不痛快,这种事应该事前早早联系,现在人到了家门口才打电话支派人帮她办事,完全就是一副客大欺店的做派。虽然是个女同志,唐诗也没有惯着她,公事公办地问道:“你这事有没有通知我们市/委宣传部,有没有征得他们同意?”
女记者颇感意外,不满地说:“你这人怎么回事呀,我们到别的地方,人家都高兴不得了,难道你不欢迎我们来采访吗?”
“正常采访我们欢迎,但是宣传有纪律。你这是跨省跨市的,以前也没有工作上的联系,大家都不知底。所以呀,在没有得到我们市委宣传部的确认、同意之前,恕不接待。”
说罢,没等对方回话,唐诗果断挂了电话。因为话已说得很明确,也是照规矩说的,再说就是扯皮,他可不想和一个陌生女人隔空扯皮。
过了不到半个小时,宣传部刘部长打来电话,要唐诗过去,陪同摄制组下乡采访,并特地补充一句,已经看了他们的正规介绍信。唐诗心想,一定是那个女记者在宣传部奏了他一本,并出示了采访的官方文件。即便如此,陪同采访也就是当向导,不一定非得要自己去,便对刘部长说,我另派一个熟悉情况的人陪他们,行不行?刘部长说,还是你来吧,我也去,我们一道陪他们去。
刘部长是宣传部的资深副部长,他亲自出马,唐诗无话可说。
在宣传部门口,唐诗见到了摄制组成员,一共3人,两男一女。那女的大约四十上下,气度不凡,是那种徐娘半老风䪨犹存的范儿,见唐诗过来,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仿佛在说,小子,敢挂我电话!
唐诗懒得理她,和刘部长打声招呼,又和那两位男士握了握手,便领着大家向西坝口走去。
此行的目的地,是裕溪河边的东张村。和上次去蒋家河口一样,也是要走水路,只是路程要稍远一些。需要采访的人,是“渡江第一船”船主张孝华的小女儿。张孝华本人在70年代初已去世,大儿子张友香在渡江战役中和父亲同船共渡,并在战斗中负伤,战后,父子俩都被安排在巢县水上运输社工作。张友香身强力壮,工作有魄力,1957年,就在组织上准备提拔他当运输社支部书记时,突发脑溢血去世,黑发人走在白发人之前。现今张家的后人,留在东张村的只剩张孝华的小女儿张友吉。
其实就在不久前,唐诗在备课期间,曾专程去了一趟东张村,就张孝华的一些个人习性,采访了这个50多岁的小女儿张友吉。回来后的第二天,张友吉特地赶到党史办,把在家中翻找出来的父亲张孝华生前写的一封信的底稿,交给唐诗。她来的时候还带来两个七八岁的孙子孙女,唐诗陪她拉了会家常,还安排人上街买了点糖果饼干,招待那两个孩子,所以唐诗和这家人算是很熟悉的了。
渡船在裕溪河中破浪航行,河水清清,两岸青山时隐时现,间或有灰瓦白墙的小村庄一闪而过。摄制组中的那位壮汉是搞摄像的,见此情景,对唐诗笑了笑说:“你的家乡很美啊!”说着,搬起摄像机,趴在船头拍照起来。很敬业,看样子是要拍下一些背景镜头。
船在东张村的河埂边靠岸,唐诗首先跳下船,他也要开始工作了。站在河埂上,唐诗拿起照相机,对着陆续上岸的摄制组3人,连拍了几张,这是资料,要留存下来。
进村后,唐诗直接把人带到张家,张友吉已在门前等候,看样子张家已接到乡政府的通知。在张家门口,刘部长对唐诗说:“这边就交给你了,我到乡政府去一下。”唐诗这才想起,这里属于钓鱼乡,应该是刘部长的家乡,难怪他那么积极地要来陪同。
张友吉把客人领进自己的房间,房间里光线很暗,摄制组的人找到电源,接上一只随身带的射光灯,贼亮贼亮,随后立即开始工作。那位女记者负责提问,中年壮汉专门摄像,另一位年龄稍大一点男士手拿笔记本,不时记点什么,看样子是摄制组中的编导。
唐诗也跟着进了房间,见他们3人配合默契,不便插话,便拍了几张照片,退出房间。
闲着没事,唐诗走出村庄,在河埂上散步看风景。大约过了十几分钟,见刘部长领着两个中年人正向这边走来,唐诗迎上去询问,刘部长介绍说,这两位一个是乡里的书记,另一个是张孝华的孙子、张友香的大儿子。
唐诗一听大感意外,怎么突然冒出个张孝华孙子,这个孙子应该是张家的传人,以前采访张友吉时,怎么没听她提起这位亲侄子,不应该啊。这人是乡书记带过来的,肯定不会有假。
面对这个新情况,唐诗连忙掏出笔记本,开始即时采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