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炉边夜读读书
昆德拉:关键词定义小说的人物

昆德拉:关键词定义小说的人物

作者: 雨过湘南 | 来源:发表于2017-01-05 17:33 被阅读76次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通常由数个关键词或主题构成,而他笔下的人物也通常维系于数个关键词之上。于是,本文便试着以昆德拉的方式解构他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并非百科全书式的全景式解读。所以这些关键词也许并不是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主题或者关键词,而是选取了几个印象深刻的关键词,从细微的局部出发,探索米兰·昆德拉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比喻

昆德拉的小说比喻很少,在他看来,比喻有两种,一种是装饰性比喻,他并不喜欢;一类是定义性比喻。什么是定义性比喻?

他认为,“作为一种在突然的启示下把握事物、处境与人物不可把握的本质的手段,比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些比喻必须是小说的最高点。

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将“定义性比喻”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比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兴许会失色很多。当然,它仍旧是一部经典之作,但其中的韵味少却许多。

例如,在小说的开端,特蕾莎来到布拉格见托马斯,当天晚上,特蕾莎生病了,于是他不得不将特蕾莎留在自己家里过夜。而我们知道,托马斯从来不留女人在自己家过夜。这个全新的从未有过的处境,让托马斯心烦意乱,他于是联想到,“特蕾莎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必须对她负责。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这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处境,特蕾莎没有生病,或者托马斯经常留女人在家里过夜,托马斯还会爱上特蕾莎吗?还会一心念叨着要对她负责吗?

很可能不会。

但我们的主角托马斯没有这样的经历,他缺乏经验,不知所措。他所做的只能是从历史中、从神话中寻找答案。而历史和神话则告诉他,特蕾莎就像《旧约》中的摩西,他必须要对她负责。你看,这个比喻的精妙之处便在于此。

有趣的是,昆德拉写这本书的时候,最初拟定的题目叫《缺乏经验的人》。

托马斯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当然,全书最精妙绝伦的比喻当属昆德拉谈到“软弱”时,将特蕾莎比喻成杜布切克。

昆德拉怎么会想到把一个软弱的、对自己丈夫出轨毫无办法的女人比喻成只手遮天的捷共总书记呢?

这两者看起来毫无共性呀。很快昆德拉告诉了我们原因,这个比喻不仅生动、贴切,而且还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布拉格之春”事件之后,苏联抓走了捷共总书记杜布切克,数天之后,杜布切克返回捷克,发表广播演说,“面对紧贴在收音机前的全体民众,他无法呼吸,在一次次地喘气。在那残酷的停顿中,是笼罩着整个国家的恐惧”。

你看,即便是杜布切克这样的大人物,也有软弱得说不出话来的时候呢。特蕾莎忽然明白,她和杜布切克都属于弱者。

面对强力,人总是软弱的,即使拥有杜布切克那样健壮的身体。这份软弱曾令她憎恶,让她作呕,把她赶离了祖国,可此时突然间吸引着她。她明白她属于那些弱者,属于弱者的阵营,属于弱者的国家。她应该忠于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弱者,因为他们弱得说话都透不过气来。

在这里,昆德拉还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让人玩味的思考题。即,既然像捷共总书记杜布切克这样呼风唤雨的强者,也有软弱得只能喘气的时候,那么,软弱的、完全依赖着托马斯的特蕾莎是不是也有强的一面呢?

果然,昆德拉在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告诉了我们答案。特蕾莎的软弱即是一种强大。“特蕾莎的软弱是咄咄逼人的,总是迫使他就范,直至他不再强大,变成她怀里的一只野兔。”

关键词:墓地

之前“乐之读”的书评里把萨宾娜的墓地情节归结于特殊的嗜好,其实并不是这样,实际上是一种乡愁,或者说思乡情结。尤其考虑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移居法国之后写就的。

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中,他把“家园”列为其中一个关键词,并且他认为,家园和祖国是不同的概念,祖国是家园政治的、国家的说法。提到故乡的时候,他总是喜欢用“波希米亚”这个古老的词语,而不是“捷克”或者“捷克斯洛伐克”。真是一个固执而可爱的老头。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不知不觉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得以呈现。

对比一下昆德拉对故乡和巴黎墓地的描述,或许更加直观。

波希米亚的墓地像花园。坟墓上覆盖着青草与艳丽的花朵。朴实的铭碑掩隐在绿阴之中。夜间,墓地里布满星星点点的烛光,仿佛众亡魂在举办儿童舞会。

而巴黎的墓地这是这样的——

而在巴黎,房子有多高,墓穴就有多深。她的目光落在墓穴一旁待封的石板上。这石板令她充满了恐惧,于是她匆匆赶回家。

说到萨宾娜,我们知道,萨宾娜的关键词是“背叛”,她背叛了自己的父亲,背叛了自己的祖国,乃至背叛了所有的一切。多年以后,她在美国去世,她立下遗嘱,要火化她的遗体,并抛洒骨灰。因为“她害怕被关进棺材,埋在美国的土地下”。

你看,连去世的时候还在“背叛”呢。

就这样,萨宾娜以她的最高形式,既宣告了对故土的背叛,也无声地诉说了对故土的怀念。

相关文章

  • 昆德拉:关键词定义小说的人物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通常由数个关键词或主题构成,而他笔下的人物也通常维系于数个关键词之上。于是,本文便试着以昆德拉的...

  • 漫随流水20-11-18续

    晚上继续读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又回到“比喻”一词。昆德拉说,“比喻作为一种在突然的启示下把握事物、处境与人物不可...

  • 不朽

    《不朽》是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1990年出版。在《不朽》一书中,昆德拉跟随着几位人物,追述了他们在自己必朽...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手帐笔记9

    第五部——轻与重③ 米兰·昆德拉解读小说人物的这段太棒了,必须分享↓ 小说人物并非产生于我的履历中的任何一种情形。...

  • 周国平《探究存在之谜》片段

    1、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象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

  • 《慢》9. 真正的舞蹈家在全世界面前裸.露

    本部分出现在昆德拉小说《慢》的第8小节。 前文分享过:昆德拉借书中人物蓬特万(文科博士、历史学家)之口告诉读者:那...

  •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一些总结与思考

    小说的可能性: 昆德拉毫不避讳地论及其小说人物脱胎何处:“不像生物那样诞生自母体,而是产生于一种情境,一个语句,一...

  • 这是一本在中国火了三十年的小说

    星期五言: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他在行文中常常本人站出来,和我们一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他站在两方面去构思自己的小说,一...

  • 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米兰昆德拉小说书评

    我们可以从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看到,“存在”是其不厌其烦谈论的话题,建立在“存在”上的小说观,是昆德拉小说创作...

  • 小说:上帝发笑的回声

    ——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一书:对存在可能的勘探! 前言 在米兰,昆德拉小说写作中,小说家通常是特指那些想消...

网友评论

  • 叶初夏: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哈哈。
    我想,我不大适应《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是因为它夹叙夹议的风格,也不是因为情节比较散,可能是我不怎么喜欢涉及到什么政治政局方面的东西吧。也许等有时间再看一次,感觉会不一样吧。
    雨过湘南:@叶初夏 按照昆德拉的说法,其实这本书的政治历史方面的元素很弱呢
  • 图特亚斯坦:不得不吐槽一下,简书这个改版真的差评!!严重差评!!字超小,还不能换字号!后面一片白!看得我都白内障了!简友圈也乱七八糟,关键的动作信息字超小还是灰色的!想进入自己的专题页麻烦!什么鬼!改版目的是什么?!
    雨过湘南:简书好像还不知道社交是怎么回事
    雨过湘南:@图特亚斯坦 这改版都什么鬼。。
  • 图特亚斯坦:不是退出简书了吗
    雨过湘南:@图特亚斯坦 哪里比你勤快了。我退出你为啥高兴啊
    图特亚斯坦:@飞向凤凰座 不偶尔啊,天天见着你,你说退出我还高兴了一小会儿,没想到你退出之后上得比我还勤。。
    雨过湘南:@图特亚斯坦 对呀,偶尔上来看看。嗯哼。
  • 卿公子的小酒馆:凤凰😉
    雨过湘南:@卿公子的字 :joy:
  • 拓桑:这书我来回借了几次,还是没有看下去
    雨过湘南:@拓桑 哈哈哈哈,确实有点难啃。情节比较散乱。
  • 乐之读:呀,我出镜了
    雨过湘南:@乐之读 不啰嗦。我还留了2-3个点再写一篇:joy: :joy:
    乐之读:@飞向凤凰座 :joy::joy:我太啰嗦了
    雨过湘南: @乐之读 哈哈,为了避开你写过的主题真不容易
  • 雨过湘南:我来怼乐读聚聚了。

本文标题:昆德拉:关键词定义小说的人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cp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