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黄金时代》时,感觉黄金时代和萧红貌似总有些扯不上边。一个半生遭尽冷眼,满腹才华却食不果腹的孕妇,到底什么才是她的黄金时代。这个题目似乎文艺艺术范儿十足,却不够贴切。
可再看下去,我才懂得了“黄金时代”的份量。
在萧红眼中,每一个时刻都是她的黄金时代。在萧红身上,我总是惊叹于她的知世故却不世故。作为一名女作家,她笔下的人性是多么的淋漓透彻,可她身上总是带着一份不属于那个年代的天真,她追逐自由灵魂的脚步不曾停歇。萧红的一生最为人知道的就是与萧军的相恋。他们的认识发生在萧军去取稿子的过程中,彼时的萧红逃婚被家族抛弃,怀着未婚夫汪恩甲的孩子,食不果腹,欠债累累。一段轻柔灵动的旋律伴着老年萧军的娓娓道来“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我们知道了,那跳动的不只是旋律,还有萧军的心。
镜头一转,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画面。
只见阴冷的色调里出现的萧红的特写,光打在她的脸上,泛着铁青色,然后看到的是她那苍白的嘴唇,毛糙的头发,乌黑的眼圈。这样的形象成功地还原了书中的描写“萧红那苍白的脸镶在乌黑而杂乱的长发里,那么年轻的她已经有几缕清晰可见的白发”。不免观众要发问,这个时候的萧红到底美在哪里?接下来导演就回答了,仿若静止不动的画面,暗淡中只有萧红的一双眼睛在眨,闪闪发亮的。观众看到了汤唯灵气逼人的一双眼,而萧军从中看到的是萧红无法掩藏的文学才华。
影片还做出了很大的尝试,我们看到的萧红,都是从两萧朋友口中得知的。他们在叙述着萧红的人生,也漠然的讲着自己的人生,冷静且客观。影片的票房惨淡,可能也是观众感到无法带入角色,无法感同身受。但我却觉得这种冷静客观对萧红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世人已经给予了她太多的评价了。就像萧红自己说的,人们记住的可能是她的流言,而不是她的作品。
黄金时代既是旁人眼中萧红的黄金时代,也是萧红自己眼中的黄金时代。
影片的结尾部分就融入了呼兰河传的内容,时间回到了从前那明晃晃的花园里面。这一段的安排符合萧红人生的顺序,同时也是一种令人心痛的对比。经过了那么多的颠沛流离,病床上的萧红回想起爷爷给予她的无限的温暖。那时的天空是多么蓝悠悠的,太阳是多么的灿烂。这一段的出现,仿佛要把悲苦都冲淡了,却又显得更加悲哀。让人感叹,萧红这一生得到的爱是多么的少啊。
结尾,萧红死了骆宾基走在街上泪流满面,一个闪回,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一年与发洪水时窗边的萧红。她是憔悴的,潦倒的,但那时确实是她的黄金时代。才华被认可,还有爱人萧军。越往后,萧红拥有的就越来越少了。
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但萧红的黄金时代,终究是被时代给记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