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
以斯拉和尼希米是否同一个人写的或者是否是同一个人编著的?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传统上认为作者是以斯拉,一位资深的以色列法学家,他应该是法利赛人的鼻祖。但近代研究表明,其实不可以这么简单地将作者归为于一个人,如果我们仔细看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我们会发现,内中有以斯拉和尼希米自己的影子,作者同样用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来描述。另位尼希米记和以斯拉的位置不分伯仲,此外,这两本书也有经过编辑的痕迹。[1] 因而,笔者认为本书的作者是以斯拉,尼希米也提供了一部分资料,主要是经过其他人编撰成书的,至于成书时间在什么时候,不是十分确定,但它不影响整本书的理解。
二、合二为一
今天的圣经把以斯拉和尼希米记看成两本书,其实古代的人把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视为一卷书。最早将它们一分为二的是《武加大译本》。[2]今天的中文圣经沿袭拉丁教会的传统,将之分成两半,我想可以用一个阴阳合体之说来形容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我,彼此烘托主题,彼此互相帮补,形成一个完整的结合。支持这两卷书合一有三个理由:首先,两本书的描写手法一致;其次,两卷书发生的时间相近;第三,犹太正典把他们合二为一。[3] 当然读者可以持不同的意见。
三、主题——回归和建造
以斯拉和尼希米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就是以色列族的又一次大规模迁徙,从波斯帝国回归巴勒斯坦回归。这次迁徙分为三次,第一次是所罗巴伯在公元前538年带领以色列回归,这次正好是耶利米预言以色列百姓在外地寄居70年的日子之终结,在这一次回归中,以色列人修复了曾经被拆毁的圣殿,被称为第二圣殿,这个圣殿也是希律王修缮圣殿的基础;第二次是以斯拉在公元前458年,带领百姓回归,这一次以斯拉带领百姓恢复以圣经为中心的崇拜,让律法的观念在百姓中得以形成;第三次是公元前445年,由尼希米带领百姓回归,在尼希米缜密的计划和努力下,尼希米用了52天终于把圣城修复完善了,创造了以色列历史的奇迹。经过百年,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经过圣殿,圣经和圣城的建造,耶路撒冷终于回复了些许往日圣都的情景,到耶稣的时候,耶路撒冷俨然成为以色列人敬拜神的中心。
以斯拉身为祭司,他的身份非常地重要:在职务上,他联系着所罗巴伯和尼希米(省长),在宗教上,他链接着神和百姓;从关系上看,他链接着以色列百姓和官长。
四、困难
在以色列百姓回归的问题上有一个困难,究竟是以斯拉先回去还是尼希米先回去呢?这个问题困扰学者很久,因为他们要处理一个王的年代问题,即亚达薛西王究竟是亚达薛西王一世,还是亚达薛西王二世,如果是前者,以斯拉约在公元前458年回归,即先于尼希米回归;如若是后者,以斯拉在公园前398年回归,就后于尼希米回归。比较两者的历史影响力,我们发现以斯拉先回归的难处更好解决,因而我们忠于历史,[4]认为尼希米后于以斯拉回归。 其实笔者个人觉得,什么时候回归已然不可考,不如多花时间在文中的意思的挖掘会受益更大。
五、本书的简易大纲:
拉1-6章记载了首次所罗巴伯的回归
拉7-10章是以斯拉第二次率众回归
尼1-6章是尼希米第三次率众回归
尼7-13时是尼希米和以斯拉的改革
[1]比尔•阿诺德等著,李爱明译:《圣经透析》(香港:汉语圣经协会出版,2006年),页191。
[2]武加大译本,是将希腊语反应成拉丁语的圣经,译者是耶柔米。参考Raymond B.Dillard,Tremper Longman III著,刘良淑译:《21世纪旧约导论》(台北:校园出版,1999),页217。
[3]比尔•阿诺德等著,李爱明译:《圣经透析》,页186。
[4]比尔•阿诺德等著,李爱明译:《圣经透析》(香港:汉语圣经协会出版,2006年),页19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