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公司的无奈和人的劣根性
还没学会走路,就准备开车
对课程本身一点都不重视
初创公司为了保障其生存,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想着先怎么完成经营
做找到一个切入点,“破局”才能保证生存
课程质量
这种低价课程更多提供的就是一种“体验和营销”,价格也和正常课程天壤之别,你没有支付足够对价为何期待享受高端服务。那些说可以找代替品的,我认为,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几乎所有知识都可以靠自己检索“免费”获得,那为什么大家在知乎买live,在在行约导师?它节省了你多少时间成本,又浓缩了多少前辈牛人的经验?何况知乎live你不满意,你找谁退钱?新东方上完课你不满意,你也要求退钱?
对于内推:首先,有些行业可能不接受内推,但是有些行业是非常依赖于内部推荐的。其次,我自己组和我的前同事,都有接受过职问这边的推荐。因为当职位空缺时我们自己到市场上也是找,当然更愿意先面试看看自己信赖的平台推荐过来且经过一定职场培训的人。第三,是否能成功内推,完全取决于学员本身。据我了解,职问的大部分课程服务只是有内推机会但不包括保证你一定找到工作,其他机构真有这种服务的也是几万块吧。而我遇到过非常聪明谦逊的学员,恨不能马上预定他来工作,也遇到啥都不行还特别傲娇的,我跟职问工作人员也会抱怨这人质量太差。
1.所谓的“求职技能”是软知识,有一定体系,但介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
真与伪的区别在于一条知识,一个论点,是否放之四海皆准。一个导师,无论地位再高,资历再深,总有自己视角和立场的局限。若一对一分析,有时尚不能对症下药。何况一对几百。有人不满意是必然。
精心准备的培训课,知乎live,普通网上分享回答,在我看来有用心程度的区别,有导师资格筛选的区别,但是若从帮助性和实用性讲,不一定是正比关系。
2.独门内推,岗位发放等“福利”不必过于看重。
很多初入职场的小朋友们并不能看清企业招聘和求职者的关系。对企业来说,找一个好候选人无异于大海捞针,10000份简历的对比,才知道谁是最优秀的人才。若招聘两个岗位,HR只拿到两份简历,即使再优秀,又如何得知?搞清楚这件事,你就明白企业是绝对会不遗余力的把自己JD往各个渠道推送的,你用简历满足了企业进行筛选的需求,企业把你筛掉,也成功塑造和维护了企业高冷,门槛高,顶尖精英的形象。何乐而不为?
内推,和你看到JD去发简历,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
能主动关注个人提升,职场方面文章,培训课的同学,都是比较有上进心的,理论上就已经属于企业极力想获取的潜在候选人。更何况真正花钱上完课程的同学?你想想,被内推,到底是谁帮了谁?
3.就个人情感来讲,我希望中国的职前教育能更加普及,而不是要找工作了再去突击培训分析case,个人定位,简历修改等最基础的工作。
4.个人认为,若考虑付费服务,1v1咨询性价比最高。
你愿意自我提升,认真去学,愿意主动学习的话,职问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如果你只是想要找人帮你要到一个职位,对于自我没什么提升意识的话,建议可以直接去找那种几万块钱买一个岗位的…
想到了之前的Bridge+公关事件,我觉得创业性质的求职机构还是慎选,曾是圈中人,很明白这个圈子的套路,运用创始团队的人脉去铺路要职位的。那么这个逻辑下,一旦顾客变多肯定不能满足大家啦。
一句话总结。没有这个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啦。
可能哄哄普通一本二本还行吧。
我觉得吧,撕逼什么的总是存在的不评价,但是职前培训就要有职前培训的样子,如果不是职前培训只是为了求职那岂不是和pua是一个性质的东西。而且这种跟pua的差别是,这种服务的使用者往往是想努努力去尝试找一个略高于自身条件的工作的,这种就比较容易出问题了。
今天恰好又有点闲心,于是就也来谈谈这些所谓的大学生求职中介平台吧。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至少可以帮想通过它们找工作找实习的大学生看清这些平台大概是个什么路数,以免破费太多。
ok,首先需要弄清楚几条基本事实:
1.大多数咨询服务类生意本质上赚的都是信息不对称的钱
2.资本家是不可能和穷学生穿一条裤子的
3.从头到尾都是坑的生意很难一直做下去
4.大多数人都没有自证其丑的勇气
怎么理解这几句话?
1.大多数咨询服务类生意本质上赚的都是信息不对称的钱
互联网时代,真正意义上“独家信息”其实是很少很少的。真想招到优秀实习生优秀员工的公司会放心把招人这种事完全交给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人家巴不得尽可能多的人来投简历,然后一个个慢慢筛呢。
所谓“独家内推”一般来说就两种可能吧:(1)他们只是把某些传播不广的信息(比如我经理想招短期实习生,就只是请之前的实习生帮忙转发并推荐)收集起来,改个邮箱,包装一下,然后再集中卖给需要的人。(2)他们与这些公司的内部员工有私底下的合作(公开进行这类合作百分百会被查),中介赚个中介费,内部人员赚点外快顺便做个实习证明,然后一起把花了大价钱的学生忽悠进来。
对于前一种,我想说的是,你应该拿那个不带真实邮箱的实习信息的关键词去网上搜,然后去看它的其他发布途径中有没有真实邮箱。一般来说,能成功绕过所谓求职中介的成功率会在60%以上。对于后一种,我只能说愿打愿挨吧。不过我从来不觉得一个正式招聘系统都进不了的实习(而且在很多时候它还会是远程的)能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以后拿这种经历去找工作真的能禁得住HR的追问吗?
2.资本家是不可能和穷学生穿一条裤子的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
其一,资本都是逐利的,不要想着在资本家那里不劳而获。你一分钱都不给这些求职平台花,就不要指望能看到很多有价值信息啦。这些平台就算真的有干货,真的有专门的实习内推渠道,会给你们这些免费会员看?别做梦了。有这闲心你还是去清北复交的校园BBS逛一圈吧,干货密度更高。
其二,在这些机构这里,一分钱很多时候并不能买到一分货。嗯,你确定你花了一大堆钱买来的所谓内部资料包真的有他们说的那么有用吗?你确定人大经济论坛,百度网盘上面也没有你想要的东西吗?你确定一个所谓的四大实习或者外资咨询的远程PTA真的值五位数吗?有那闲钱,还不如拿来请内部员工吃饭呢。
说句不客气的,就算你愿意花个万把块去买个四大的实习,你觉得四大的内部员工会在这上面挣多少,中介会在这里挣多少,最后花在培养你的又会有多少呢?
3.从头到尾都是坑的生意很难一直做下去
这么说来这些平台就从头到尾都是坑咯?那倒也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坑的生意是很难一直做下去的。我必须承认很多平台在资料收集与整理上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对于急需某行业入门资料的同学来说,合理使用确实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对于基本条件(学历,绩点,项目经历等)都达到要求,只差相关经验而且家里不差钱的同学来说,花钱买个相关实习经历也不算太亏。但是如果你家里本身就不宽裕,本身的基本条件也不算太好,就指望着靠一个此类的中介机构花钱去心仪的公司,那还是趁早死了这条心吧。这类实习的作用并没有它们吹的那么大,HR在面试候选人的时候也不是傻子。荒废三年而后一朝翻身?不存在的。
4.大多数人都没有自证其丑的勇气
我在之前自己的回答里提到过这个。
这种生意链之所以存在,很多时候就是利用了学生们“不愿自证其丑”的心理。
绝大多数利用付费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的实习,含金量一般来说是不怎么高的。通过这种方式进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也不如走正规招聘渠道进去的人好。
但是,为了让这种经历成为自己未来求职的敲门砖,付费实习的学生们肯定不会和其他人说自己是付费才能进去的,实习的工作有多么水之类的话……反而,他们会向外面大肆宣扬自己去了一个多好多好的公司,这个项目我做了什么什么有含金量的事。好为自己以后去其他公司做个铺垫。
这类实习的中介者也乐见其成,对外打广告的时候也会说某某学员通过我们付费去了xxx公司,其他能力不够但是有钱的学生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
总结来说,还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已经被坑了的不会自证其丑,对公司而言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中介们是既得利益者,然后一代又一代人傻钱多的学生们就被忽悠进去了。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搜网上对这类机构的评价几乎都是好评了么?有几个人愿意对陌生人承认自己是冤大头呀?有几个人愿意承认自己之前花钱花时间买的经历其实就是坑呀?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你:
(1)学历、绩点等已经符合了某个职位或者目标公司的基本条件
(2)只是相关经验或者相关经历有所欠缺
(3)家里还有一些闲钱
那么找找这些机构无妨。否则,还是不要交这个智商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