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娃对做的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练琴也是,看书也是,要他坚持,就要大人督促。希望他能够养成自觉看书的习惯,有什么办法能激发他的这种内驱力吗?
不知道各位家长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只要是孩子认为好玩、有意思的事,不用大人提醒或督促,他也会积极去做。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觉得看书是一件特别有趣,会带来多巴胺的事情,那根本不用大人督促他们“快去看书”,孩子也会自己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这就是“内驱力”的表现。
而这种内驱力就包括:自主感(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和联结感(relatedness)。当这三种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内驱力就会非常强劲,推动人不断向前。
如果想要维持孩子做一件事情时的内驱力(多巴胺),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觉得:
“这件事是我自己选择要做的”——自主感
“我认为我能做好这件事”——胜任感
“我能在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里做这件事”——联结感
所以,当我们觉得孩子对阅读这件事情动力不足时,可以对照着下面几个要素思考一下:
孩子阅读的这本书会不会太枯燥,无法激起他的兴趣?(多巴胺)
我让孩子读的这本书是不是他真正喜欢且想要读的?(自主感)
此时此刻孩子是不是真的想要阅读?(自主感)
这本书的难度是不是合适,孩子读起来会不会觉得困难?(胜任感)
我有没有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让他感到有压力或者不愉快?(联结感)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是有趣的——我能选择自己读什么、什么时候读——这本书我能读懂——我能在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里阅读,这才是内驱力的良性循环。
我们就来看看具体可以怎么做?
自主感:为孩子提供方法和方向,而不是答案;提供工具和辅助,而不是代劳。让孩子拥有自主选书的权利。那些孩子不喜欢、不爱听的书可以不选、不读;孩子感兴趣的书可以反复地读。这种能够自主选择的美妙感觉,才会发展出阅读的内驱力来。如果想要保证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可以“看似不经意”地把我们为孩子挑选的新书摆放在容易引起注意的地方,增加孩子“偶遇新书”的几率,而不是强迫他们阅读。
胜任感:“与孩子的能力发展相匹配”是我们为孩子选书的一个重要标准。
当孩子对一件事情失去动力时,不是批评,也不是劝说放弃,而是可以思考一下,这件事情是否对孩子来说难度太大?是否能给到孩子正向反馈,让他觉得“我可以做到”?
比如,给学龄前的孩子看纯文字的书,就无法让孩子产生胜任感。
联结感
没有过多要求的爱,能提供给孩子无限的能量。这也是我们倡导“不带功利心态去进行亲子阅读”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