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简友广场
光明路的早餐和卖香蕉的小杨||阳西日记(24)

光明路的早餐和卖香蕉的小杨||阳西日记(24)

作者: 魏治祥 | 来源:发表于2024-02-14 07:43 被阅读0次
    看不够的海景

    2月4日 多云转晴 星期日

    一时兴起,上街吃早餐。

    光明路上餐馆很多,进了昨晚看得比较顺眼的一家。坐下来点餐,看见豆浆免费,便想与老板开玩笑:可不可以只喝豆浆?怕老板听不懂,直接点餐了。一份东莞云吞,一份皮蛋瘦肉粥,一份煎饺,共23块钱。这个档次比英姨早餐高多了。

    皮蛋瘦肉粥是广东名粥,且不说味道如何,一看卖相就很舒服:粥熬得不干不稀,皮蛋和瘦肉不少,粥表面洒了一层绿绿的葱花。赶紧来一勺——咝,好烫!云吞——四川人叫抄手,一到广东就改名换姓——是白味,加几片生菜,很清淡的模样。怕烫,尝了一小口,味道不错。云吞在上海叫馄饨,在另一些地方又叫扁食。如果有人问我今天早上吃了些啥,我就会说,吃了皮蛋瘦肉粥,喝了皮蛋瘦肉稀饭,还吃了煎饺、云吞、抄手、馄饨和扁食。吃安逸了。

    曾多次跟朋友说,我是个杂食动物,全国各地的食物大多数都吃得顺口。有朋友去了上海,一回四川就吐槽,说吃不到正宗的川菜。我觉得很难理解,正宗的上海菜难道不是菜?上海有一家老阿妈本帮菜,店堂极小,楼下三张餐桌,楼上一张,附近还找不到停车的地方,想去吃,得碰运气。要么人满为患,要么老阿妈那天想玩了,关了门去打麻将。女儿带我去吃了一回,不难吃啊。

    说回来,早餐后与老伴说好,光明路上餐馆多多,食物种类多多,隔三岔五得吃上一回,不然到一回阳西,啥都没吃过。

    肚子饱饱地回家。

    小区外面有人卖香蕉,那香蕉色泽浅青,看着面熟悉,标价五块钱三斤。

    “买嘛,甜得很。”

    熟悉的口音——居然是四川话。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抄着手,站在离香蕉三米开外的小车旁。

    老伴说,前几天去荣盛山湖海小区玩,在小区门口有个大妈,卖的也是这种香蕉,我们已经买了。

    “那是我妈。”中年人说。

    说起来真是太巧了,几天前在荣盛山湖海碰到卖香蕉的母亲,今天又在荣盛御海湾碰到儿子。儿子说是帮母亲卖香蕉,今天卖最后一天,后天,也就是2月6号,一家人就要回四川过年了。

    家里水果多,香蕉也没吃完,没打算买,却好奇四川人怎么会在沙扒镇种香蕉,便停下来与小伙子攀谈。

    一问,中年人姓杨,四川阆中人,本人并非蕉农,而是在珠海搞装修。父母原来在珠海种香蕉,因地土地租金越来越贵,便到了沙扒镇,在这边租种了60余亩地。土地租金每亩三四百块,加上农药,肥料投资,蕉价一块多一斤勉强保本。碰到好年景能赚点钱,年景不好,例如台风天,有可能血本无归。

    二问,父母早年南下,辗转珠海,中山多地打工,还开过店,喂过猪,养过鱼,如今基本上在广东长住了。小杨是在中山上的初中,广东算是第二故乡。兄弟姐妹也都在广东,每年只是春节回家,住几天就走。

    我和小杨

    忽然有些感慨。金堂县曾经是全国闻名的劳务输出大县,仅在东莞市厚街镇一地,就有数万金堂儿女。那时有个口号:空手出门,抱财回家。先期出门打工者多为偏远山区农家子弟,他们挣着微薄的工资,干着最繁重的工作,吃着最粗糙的食物,忍受着南方的潮湿和炎热,把数以亿计的辛苦钱寄回了家乡。他们在摆脱贫困的同时,还书写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就说小杨的父母吧,打工,开店,喂猪,养鱼,种香蕉,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谓难以尽述。

    小杨是典型打工二代,妻儿都在阆中老家。问及他的收入,便听得一声长叹:

    “难哪。房地产不景气,装修就不景气。再就是活好找,钱难收。说起来不怕你笑话,好多老乡想自驾回去过年,过路费都给不起。”

    我和小杨聊着,老伴本来说了不买香蕉,不知为什么挑了好大一串让小杨称。

    回家吃前几天在小杨母亲那儿买的香蕉,说真的,很甜,香味特别浓。

    不到一块七一斤的香蕉,会不会太便宜了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光明路的早餐和卖香蕉的小杨||阳西日记(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ux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