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这本书是作者周岭在广泛涉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后总结出的一部个人成长秘籍。既解读了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刻意练习等基本概念,也提供了自控力、专注力、行动力、学习力、情绪力等具体能力的培养方法和使用策略。
本文的主题是如何通过深度、匹配、关联三个维度提升个人的学习力。
1.深度: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满足输出
得益于网络时代的便捷,如今的学习最不缺的就是学习资源,太多方式可以让我们轻松的获取知识,比如每天听一本书,参加线上课,加入学习社群等。看起来都是轻松高效、干货满满。似乎只要自己持之以恒,就能有所成就。可惜这只是一种错觉。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深损耗着人们深度学习的能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在费曼学习法中贴过学习金字塔图。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要想最大程度保留学习留存率,就要去实践和输出。
我们不难发现,深度学习的人最终会成为内容的生产者,而大多数信息受众者是在享受轻度学习,成为内容的消费者。
以阅读为例,当下有很多听书产品,一天听一本,一年就能听300多本。这种浓缩干货的学习方式看似高效轻松,其实是属于被动学习的最浅层。想要提升学习的能力,必须读完书能够去实践书中的道理,以各种方式进行输出,从思想上提升认知,从行为上做出改变。
比方说我最近开始尝试写公众号,无论是一段随想还是一则读书笔记,都实现了从输入到输出的跨越。解决了读完就忘的痛点。
当然,浅学习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可以把浅学习当作一个了解新知和新领域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需求全部寄托于此,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2.匹配:最佳的学习匹配区域是拉伸区,即舒适区的边缘
在舒适区里的学习轻松不费力,但这个区域的努力属于低效的重复,最容易陷入勤奋陷阱。
处于舒适区边缘的拉伸区,是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区域,比如会做但是特别容易错,或者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完成。
我最近开始跳绳,孩子说我应该一天跳1000个,因为谁谁的妈妈就是一天1000个,看她多苗条。而实际情况是,疫情居家久不运动,我跳完300个就开始大喘气,咬咬牙500个可以完成,1000个的话恐怕就趴下了。所以跳绳300以内是我的舒适区,但心肺得到的锻炼很小,500是拉伸区,1000就是困难区。为了能将这件事更好的坚持,并达到锻炼效果,我将短期目标定为每天跳500个。
只有更好的了解自己,才能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应该花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属于自己的拉伸区,也就是先提炼目标,然后再在这个区域内努力。
这一理论也适合指导孩子的学习。我们需要观察和分析孩子在学习上的拉伸区,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培训班好就跟着报什么班。盲目地增加学习量和学习难度,有时候却适得其反。难度太高会将孩子拉入困难区,超出个人实际的能力,付出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预想的提升。如果学习同样的内容,成绩好的同学可能处于拉伸区,但对自己可能就是困难区。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是先沉住气,主动降低学习难度,先搞定拉伸区的学习内容。
能力圈是一点点扩大的,不管做什么,只要让自己不断地在舒适区边缘持续练习,舒适区不断扩大,拉伸区就不断扩展,这样才能持续进步。
3.关联:联系实际生活,反思经验,规划和实践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能与自己并没有关系,那就果断放弃,把握"与自己有关"的筛选原则。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二是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反思和关联,三是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实践和改变。
这既是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知道信息点、关联信息点、规划和实践。
不难看出,知道信息点是最浅的学习层次,深入的学习还包括关联和行动。然而很多人到了第一层就停止了,或是因为心理满足,或是因为不知道学习有这三个层次,于是常年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始终无法进阶。
举个例子,学习了精力管理后,我知道了一个人的精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包括体能精力、情感精力、思维精力、意志精力。我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精力不足。通过这四个方面我要关联自己的生活,从四个维度进行反思,逐一对应,然后找到症结之所在,并规划改进措施,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予以践行,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学习不只是一味的努力,成长也不只是打鸡血和拼意志力,找准方法,学习如何学习也同样重要。
(2022年度营第32篇,1804字,累计55005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