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红华
名师宋卫庆课堂听名师宋卫庆讲课,有意思。
那日翻阅90学时研训手册,里面安排有他的课,作为文友,我自然很期待。四年前,我们在教师读书分享会上相识,我一直对他的博学多才、睿智温情钦佩不已。
今日,我的桌牌刚好在讲台前,我怕影响他讲课,就坐到了教室最后面的角落,这里有插座,方便我用电脑写点什么。
一抬头,宋卫庆也看见了我,我们不约而同地走向对方,热情地握手。“难为情……”他微笑的脸上,满是谦逊儒雅之风。
主持人介绍宋卫庆:浙江省教育年度影响力人物,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杭州市德育专家库专家成员,桐庐县创业创新高层次人才,2016年荣获全国首届班会课评比一等奖,特级教师培养对象。
我的这位文友——不惑青年“宋郎”,在教育领域,已然绝尘于众人之上。在我眼里,他是有才情的诗人,是田野里自由的风,是大地上诗性的行者,也是“对酒当歌”的共情者。
我看他各地的跑,做教育智慧分享,他一定是扎根大地的“班主任”,在育人实践与理性思考中,藏着无限的开火权。他幽默而温情的语调,也一定是非常吸引人的。
课堂上,他的语速特别快,要分享的干货也特别多,生怕在桐庐主场丢分。后来讲述自然了不少。他解释说,要赶场去绍兴。
“生命同根,故事共情。”他善于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诸多的教育问题,毫不割裂自己的学生感。他说:学生是生活在感觉当中,不是生活在道理当中的。无须为年轻人担心,他们会不断地改变,最终会长成适合自己的样子。
“教其不知,恤其不足。”与学生的斗智斗勇,宋郎的通透在于他对教育智慧的理解。就如加缪所说:大事,用原则;小事,体谅就好。
他把校园精美的落叶,书写并塑封成奖状和委任状,最终变成书签,以文化人。
他毫不避讳,巧妙设计“因为爱情”的主题班会,在头脑风暴与思想碰撞中解惑,以智育人。
在我眼里,宋郎是身边为数不多的读书郎。他以书为伴,以书为友,阅读的内容涉猎很广,用他自己的话说:多读些专业书,打底气——读教育原著,与专业对话。
譬如《发展心理学》《儿童电子屏幕指南》等,他认为“关键期理论”,最值得探讨。他说:高考,就是最好的成人仪式。一个不认真对待高考的人,难言责任感。
他收藏了三百多本“职业书系”,涉及电影、音乐等诸多领域。他与学生分享《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他谈以体力为支撑的高三,谈高考中的生命价值:输送能量,增加弹性,相信可能。每一点,都可能是家长与学生最有力的支撑。
他读文学作品,写诗歌,育灵气;他读人文社科,有哲思,养大气。他还坚持写随笔,《过庭语》已积累了二十余万字,既有自己对前沿教育思想理论的涉猎与思索,又有对丰富多彩原生态教育现象的归因与总结。
他认为“全员德育”是可行的,是一种有道德的教育。师生相处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学科教学出问题的老师,是很难做出德育的。让学生喜欢学科,就是最好的德育。“我有一招”,他对班主任学期总结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位浙大中文出品,曾任学生文联主席的诗人,对教育现象有着思考的自觉与自信。治理班级,绝对是他的强项。他带的班级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无何有之乡”。名字取自《庄子》,字面意思是“什么都没有的地方”,表达的是一种自然教育的理念。
“现在的学生像一张白纸,正因为现在什么都没有,今后才有无限的可能性,我希望他们能获得个性化的成长。”
他说:时代在不断地迭代和发展,这是时间教给我们的事,教师的职业很适合思考这个问题:我24岁时,学生18岁;我42岁时,学生还是18岁;我62岁时,学生仍然18岁。到一定年纪了,就务必要知止,务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才行啊。
他始终是一个通透的人。
意犹未尽,他的额头与衣衫已满是汗了。戛然而止,只能期待下一次的重逢。
“徒儿,你要淡定。”他记住师父的话,也记得自己小时候放牛的美妙经历。他一路走,一路风景,行囊里满载着期待与思索。
阅读与行走的宋郎“陆地没有尽头,我们行走于上”,作为一个阅读者、思想者与践行者,名师宋卫庆,已然溢出光亮,点燃了他人的火焰。
工作之余,宋郎沉浸在儿子格兰芬多的奇妙世界里,写小诗,分享真实日常。每一次,我都能体悟到一位父亲的共情与诗性,一位教育者的通透与纯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