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臣企业管理著作连载:并非荒诞的理论——献给雄心勃勃的老板们
八十四、没有效益哪有级别
国人习惯于讲级别,笔者不是历史学家,也不知晓这个习惯源于何朝何代,凡正是官分九品,一级压一级,似乎也时日不短了。到了元朝,干脆将人分成四等,真有点像老美的白人欺负黑人一样。从理论上讲,封建社会已离我而去久矣,但谁知这种"级别"的余毒不尽,直至今日。当然,笔者还不至于愚蠢到妄想消灭级别,全世界哪个国家的上层建筑部门不是依级别而行事的呢?也许,没有级别的存在,一个国家或政府的管理职能就消失了。但笔者并非讲的是政府部门,而是讲的企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许多企业的老板(此处特别强调的是国有企业)动辄对外宣称"我是地师级,我是县团级"云云。上万人的队伍开不出工资来,他却在那沉醉于地师、县团的氤氩之中。
企业讲级别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我绝不是过多地责备那些企业的管理者。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由于政企不分,许多政府,特别是各部委都有大量的直属企业,这些企业当时确实是有一定的级别的,而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也同国家的公务机关一样,享受着相等的级别待遇。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政企分开,政府和企业在相当的程度上进行了剥离,企业成了单独进行核算的法人。依理企业的级别也实际上是消失了。但是,总有那部分人停留在旧的思维方式之中,不肯轻易退出“政坛”。曾经有一个笑话,有人问广东健力宝集团总裁李经纬是什么级别,李经纬刹时语塞。其实,这个处于三水一个小镇上的企业充其量也不过是个科级,但一年几十个亿的销售额是哪个科级比得了的呢?笑话尽管归笑话,但是这种旧观念至今还在或有或无中,许多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乡镇企业,也有一部分追求起级别来,甚至找政府“捐”个级别出来,为的是听着好听。听着好听倒也罢了,怕就怕的是终日忙于听这个级别而顾不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久而久之,连皮亦不存,那么毛将焉附?
我们说,企业就是企业,我们不是经常看到许多企业在登广告时说“本公司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专营 X×产品的企业”等等吗?其实,有这个就够了。然后,你就守法经营,依法纳税足矣。至于企业的级别吗?你有经济效益,有了规模,你就有级别,一个健力宝,我们无须问它是什么级别,全中国不论老幼皆知皆饮,一年销售数十亿,又是组建中国少年足球队赴巴西,又是给奥运健儿奖励金钥匙。到目前为止,除了健力宝之外,还有哪个国产饮料敢与洋饮料“欲与天公试比高?”至于人家企业的职工一年收入多少,本人孤陋,不敢妄加猜测,怎么也不至于开不出工资来。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企业就是企业,没有什么级别不级别,有经济效益就有级别,没有经济效益,焉有级别!(未完待续)
备注:本书系旧作,1997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