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嬴是个神秘莫测的人。
候生献计窃符救赵之前,司马迁没有对他的才能做任何一点描述,只有平平淡淡的叙述:“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七十高龄的老人,才能名声在外,却没有被任何人任用,为什么?他就想当一个隐士安稳度过余生吗?那他为什么没有像庄子钓鱼或是巢父饮牛那样,而是消息灵通到晋鄙的兵符在哪都知道?从他后来对魏无忌的各种刁难般的“考察”来看,他是没有遇到真正懂他的人,而魏公子感动了他,让他终于愿意做一个门客。
赵国有难,平原君求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迫使魏无忌出兵。魏无忌无奈,只好在他的三千门客中凑出百余车乘,抱着“与赵俱死”的想法往赴秦军。
此时的魏公子明显头脑发热,明摆着送死。被情感左右而丧失理智,三千门客竟然无人劝说。发热的头脑需要时间冷却,于是侯嬴用迂回的方式阻止魏无忌。
——他没有向魏无忌告别。当魏无忌觉得愈发郁闷惶惑而引车返回时,他笑着说“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如此笃定,如此从容,既是出于对自己能力的十足自信,又是对魏无忌性格的充分了解。这样的话其实并不那么恭敬,侯嬴却能笑着说出来。一方面,魏公子“仁而下士”,不管是不是作秀,他都要维持这样一个君子美名,回来反躬自省;另一方面,候生得到了魏无忌极大的信任与重用,他知道公子很在乎他的看法。《论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让公子自己感到不对劲,才能有助于计策和盘托出。
然后就有了窃符救赵的故事。公子行,候生要求公子请他的朋友朱亥。为什么要请朱亥?除了他说的理由外,还要让朱亥“先斩后奏”,防止魏无忌优柔寡断。公子不舍晋鄙而泣,候生喝问“公子畏死耶?”,一边激将公子,一边给自己增加必死的决心。
候生为什么要北向自刎?既是“士为知己者死”,又是以死相逼,魏公子不得不按照他的计划实行。
其实,魏公子也知道候生必死。窃符是大罪,不管结局成败,侯嬴在献出计策的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死亡。何况公子救赵本就抱着必死决心,即使成功也无颜回国,作为门客的侯嬴,只能以死效忠。最重要的是,公子救赵为了一个“义”字,朱亥“小礼无所用”,仍然为了一个“义”字,候赢以死送行,还是为了一个“义”字。
最后,”候生果北乡自刎“,七个字,就是侯生一生才、胆、义的完美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