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

作者: ponder735 | 来源:发表于2017-09-05 11:43 被阅读79次

    慎独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词,它代表一种慎全独一的态度。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是在第六章: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慎”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我们应该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慎独在当今的社会是一种很稀缺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不管他是从事什么工作,是什么类型的人物,我都会对他十分敬佩。人们在别人面前通常会尽量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所以很多时候会刻意为之。比如在工作当中,当你的上司在你身旁时,你做事很可能更卖力以博得上司好感,而如果这在你独自加班时是不出现的话,你就没有做到慎独。在一个陌生环境中,人们也更可能做不到慎独,因为容易出现反正别人又不认识我的心态,于是肆意而为。要时刻保持慎独的心态是很难很难的。读史书的时候,也经常看见这种例子。比如历史上有一个“曹鼎不可”的慎独故事,说的是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史,专门负责地区治安事务。有一次抓到一个绝色女贼,由于当时距离县衙路途遥远,于是就夜宿在一座庙中。在夜晚,那女贼千方百计地以色相来引诱他。曹鼎为提醒自己抵住诱惑,写了“曹鼎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失控。过了一会儿,他想,在这荒郊野外,送到嘴边的“肉”吃了谁能知晓。于是他把纸撕了下来,欲破门而入。这时,他又感到不妥,这是因私欲而废公法的行为,不能做,退回来又把纸贴上。再过一会儿,他歧念又生,他想,她是犯人,我做了坏事她也不敢说,于是又把纸撕了下来。可是刚要进门的时候,良知告诉他:这样不行,乘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为。又把纸贴了上去。就这样贴了撕,撕了贴,折腾了一晚上,最后,曹鼎终于保住了清白之身。由此可见慎独是很难的,其思想斗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同盗贼兵刃相见。古今名家对慎独也是看得很重的,梁漱溟先生甚至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

    看过梁漱溟先生文字的应该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漱溟先生内心十分狂傲,行事作风以“承天命”自居。在现代中国知识圈中,狂者可谓不少,但最狂的估计就是这梁漱溟了。1942年,梁漱溟从沦陷的香港只身突围,一路惊险,别人都在为他的生命安危担心,但梁本人却非常自信,他说: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今天的我将可能完成一非常重大的使命。而且没有第二人代得。从天命上说,有一个今天的我,真好不容易。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乃不会有的事!当时看到这些文字,我真是不禁大笑不止啊,太有意思了,该是多自命不凡的人才敢于发出如此言论。但是后面细细品味,才发现他是狂出意境,狂出真性情了。正是这么一个狂傲之人,对慎独十分看重,梁漱溟先生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呈现良知、成圣成王的必要功夫,而且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盛衰安危。他对自己的要求十分苛刻,不用说平时的言行,连自己隔夜做的梦都要认真地加以检点。所以才说,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我个人是认为,要做到慎独,我们要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当独处时,让敬畏之神来监督我们。“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出自清代叶存仁说,他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离任时,僚属们趁夜晚用一叶扁舟送来临别馈赠,他即兴赋诗一首以据赠: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已知。保持敬畏之心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种表现谦卑的方式和态度。常怀敬畏之心,为人处世自然光明磊落,出落大方,内心不会有一丝一毫的不适。而这样,我们离慎独也就更近一点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慎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ju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