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在你眼里指的是什么呢?难道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仁德”中的“仁”吗?并不是,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先来问你个问题,一个哭闹着找饭吃的婴儿,你觉得他的生命会是觉醒的吗?其实很多人都觉得是会,毕竟他对于那个时候来讲,至少会找饭吃了,但他们也不能算彻底错,应该是对了一半,确实是觉醒的,但是每个人饿了都会去找吃的,对于这种婴儿来讲,这就是本能层的觉醒,但并不是所谓的“仁”!
孟浩然曾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做《春晓》,这首诗还被现代小学生恶搞过,但我们今天不讲他,直接看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而诗人在第一句中,说自己“不觉”,孟浩然先生这个时候是真的“不觉”吗?
“真的假的呀?我怎么不太相信呢?”不信就对了,第一,在最后一句中他说“花落知多少”,他是怎么知道花落的?麻木不仁的人从来都不会注意到花落了多少,更不会关心花到底开成什么样!而孟浩然先生上来就说一句,花落知多少,他哪里知道花落了多少呢?这说明什么?他在观察花儿落下的过程,这说明他已经注意到花儿怎么落下了!而且,更致命的是,他怎么会知道自己“不觉”呢?这才是离上谱,能说出来,自己“不觉”的人,说明他肯定是有一颗仁心在他的体内!所以由此更可以证明,读完此诗,甚至变得都能知道诗人此时,是“觉”的!这就反推出来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上一篇我们提到的,孔子曾经说他与朽木一样的弟子宰我的观点(上一篇我就说过宰我他不简单!),他问孔子:“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即生,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孔子是这样问他的:“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继续回答:“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的观点是,在服三年的丧时,不能显得太过快乐,孔子立马就反对,用外在是不可能会实现“仁”的,所以,“仁”正是这样一个由内而外发出的道德品格!孔子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了!
我现在能够达到“仁”吗?我认为是不能的,我只是在向它进发,但我现在还需要其他的同志们为我加油并助我一臂之力,让我内在受到质疑碧之力后,成功地成为仁德之人!这样我就能够达到孔子说到的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