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506118/0f656dfcd60661e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506118/92249d03b40097c3.jpg)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内心想要仁的那一刻,仁就来了。”
孔子既讲渐宗,也讲顿宗。前面说仁是需要慢慢学习渐渐而来的,现在又讲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式的“想要仁,仁便来”。这是顿悟的觉醒。就是说,仁是一种向善的状态,在当下这一刻心念一起,突然想做一个好人,那一刻就是仁。这并不难,难的是保持。坚持是很难的一件事。
樊登老师说,这个世界上所有高级的东西,都是既难也不难的,就是合适与坚持。
这就需要我们“渐宗”与“顿宗”,一起修炼,“渐不离顿,顿不离渐”,这让我们一个普通人不断地求学,然后做到渐宗,再继续保持地久一点。
像颜回一样“三月不违仁”,就已经很不错了。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会私心偏袒人,难道孔子这位君子也会偏袒人吗?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做夫人,和他一样姓姬,他却将她改名换姓,叫她吴孟子。他也知礼,谁不知礼?”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有错,就必定有人会告诉我。”
在孔子的关于“礼”的体系当中,父为子隐,臣为君隐,这叫直在其中。孔子说,一个地方的民风真正的淳朴,是爸爸做错了事,儿子世要想办法帮爸爸隐藏起来的,爸爸也是不能随便把儿子绑起来送到公堂。这个并不是真正的大义灭亲,也不是真正的孝,并不是真正的直,不符合礼。所以孔子在这里,明知道鲁昭公做错过事,但回答也只能是“知礼”。而在这句话的场景中,无论孔子回答“知礼”还是“不知礼”,孔子都是错的。这在辩论赛中,就是一剑封喉的问题。
后一句,是巫马期攻击孔子的话。而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是很高级的回答。因为孔子不能说自己的国君“不知礼”,所以孔子在这里受的质疑和指责,就是在替他的国君承担错误,这是有责任感的表现。所以,孔子在这里并没有解释这件事,因为一旦解释,便是为自己开脱,也是对于国君的二次出卖。而孔子的这句回答,就变成了一句闻过则喜的过程。
这句话里面,至少隐藏着三层不同的道理。
第一,臣为君隐。我们要维护自己家领导的形象。
第二,闻过则喜。苟有过,人必知之。我只要有错误,就必定会有人告诉我,真好。
第三,勇于承担责任和错误。这事儿就是我错了,不用多说了。
所以,孔子如果在鲁国,可以直说鲁君不知礼,但在外国,就一定要替鲁君抗下这件事。这便是为人臣的本分。
回想下自己在职工作的时候,这种事情做的非常不好啊,起码心中并无这种分寸感。
这段话真的需要反复思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