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在这个事情里头,究竟应该谁照顾谁?
昨天上午八点四十分左右,我去参加中央广场文明创建,看到一位老年妇女抱着五十斤大米从负一楼的联华超市一步步爬上来,虽然没听到气喘吁吁的声音,但从走路颤颤巍巍的样子琢磨,她已有些力不从心了。当我正想对她说“你为何不选买中包装的大米”时,一位黄包车老师傅已跑过来帮忙,他伸手从她的怀里把米袋接下来,可能她第一时间已告诉他自己将乘公交车回去,他先把米袋放在地上,想想不对,又把米托到她的肩上。见她慢慢走远,老师傅说:“这么一大袋米,你应该用肩背才是,抱肯定手吃力人也吃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6463/8afb51524a8dc165.jpg)
我知道这是他遇到尴尬后最好的化解办法。但我同时想,不管老师傅出于什么心态,他能上去帮忙还是应该得到赞许的,起码,他的思想品德在我上面。我看了看周围,并没有同行前来,也就是说没人与他竞争,抢这笔生意。因此,他的行动应该是出于照顾弱者的本能多一点。于是,我有意识地向他问起“家史”。
让我第一个想不到的是,他是我老家——梅江镇石埠村人。石埠距离高畈村三里路,我在那儿上了初中。我想与他套近乎,故意说出与他同村、绰号叫“半箕”和“dan”的表哥。他竟然不怎么知情,而我又不知道表哥真实的姓名。眼看套近乎这招没用,我干脆问他:“您踏黄包车几年了?”他说:“二十多年了。”又问:“是不是还是要上缴管理费?”其实,也属于无话找话,明知故问,问话的结果自然是:“不用上缴。”
让我第二个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是国营企业胶鞋总厂的工人。且是1964年参军1974年退伍后直接招到厂里的。我说:“记得胶鞋厂最终也是不得不走上了破产的道路。厂是哪一年破产的?”他说:“2002年。”我又问道:“那你是提前下岗的?”他回答说:“破产那一年,我59岁了,属于正常退休。”
我不敢问了。因为我面对的是已81岁高龄的老人。我只好说:“骑黄包车,你还是慢点,毕竟是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他说:“就是出来瞎逛,散散心。有吗,就赚几个。”
在闲聊中,我知道了他姓陈,他的媳妇也是石埠村人,患有“三高”。上有一个年纪已达94岁高龄的岳母,下有一个嫁东阳市的女儿和一个开宠物店的儿子,孙辈也有三个,外甥和大孙子都已经成年,小孙子还在上幼儿园,明年下半年上小学。
每天生意好的话,可以赚个50元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