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粒粒
这几年,我读过许多育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所有的理论都倡导婴幼儿三岁前不应与母亲分离。当然,这种分离并不是指一刻也不能分离,而是最好不要连续分开两天以上。
婴儿出生,与母体分离后,又立即接触到妈妈的肌肤、怀抱与乳房,囿于自己的能力,宝宝需要妈妈全天侯的关注。在他们的眼里:妈妈就是自己,妈妈是和自己一体、不能分割的。
弗洛姆说,在一个孩子身上,“我”字几乎还没有形成。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只要母亲在他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他的孤独感通过母亲的存在,同母亲的乳房和肌肤的接触而得到和缓。(《爱的艺术》)
因此,一旦妈妈从自己的视线消失,孩子会恐惧,会不安,会焦虑。若是长时间无法见到妈妈,孩子就逐渐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或是被另一个我背叛了,他会觉得这是自己的错,他会害怕,他会对他以外的世界产生怀疑。
自然,宝宝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去表述这些,甚至,在他会跑、会跳、会说之后,父母仍感觉不到什么差别: 孩子照样能跑能跳,能说会道,照样可以正常上学,读书写字,甚至学习成绩也会出色。
然而,这一切外在的表现都只是孩子身体和智力作用的结果,而幼时父母陪伴的缺乏所影响到的是孩子的内心,是他的性格形成。换句话说,后者才是决定孩子是否幸福的关键。
若不是因为又生了一个孩子,我永远不会如此强烈地意识到:孩子在三岁前由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全力陪伴对他的性格养成,尤其是安全感的建立有多么重要。
儿子快两周岁了,很幸运,我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陪伴着他。从出生到现在,我从没有和他有过超过五个小时以上的分离。
他活泼好动,眼里没有害怕。与女儿相比,这一点尤其明显。
儿子喜欢一切的动物,尤其是狗,无论体型大小,是温顺的,还是暴躁狂吠的,他都不会担心狗狗会伤害到自己,他都会上前去抱一下,摸一下他们,哪怕有的狗长得跟狮子一样。
女儿也喜欢动物,但是只喜欢体型小的狗,遇见稍微大一点的狗,她就尖叫,就会躲在我的身后,即便狗是主人用绳子牵着,她仍要硬拉着我跑到路的另一边躲着走。
儿子喜欢爬高,喜欢滑梯,他从来没有恐惧过滑梯,即便他有过从上面掉下来的经历,也只是当时不再去爬,过几天就又兴高采烈地爬上去,滑下来,多高他都不害怕。
女儿也喜欢滑梯,但在她四岁时,仍旧恐惧稍微高一点的滑梯。她爬上去,胆颤心惊,撅着嘴哭,然后又从原路走下来。
原来我并没有意识到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只是一味地给女儿贴上胆小的标签。但在亲自照顾了儿子接近两年后,通过生活里的细微观察而自问:为什么孩子与孩子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别,难道男孩生来就胆子大,女孩生来就胆子小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观察周围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发现无论在游乐场里,还是在游泳池里, 大部分女孩和男孩没有区别,哪怕有些看上去只有两三岁的小女孩,和男孩子一样,她们照样爬高,她们一样扑通扑通往水里跳。她们并不比男孩子胆子小,甚至,很多小女孩的运动能力比同龄的小男孩要强许多。
而已经六岁多的女儿呢,即便游泳游得已经不错,她整个夏天都泡在泳池里,不过突然有一天,她可能就会表现出对水的恐惧:有一次游泳测试,她突然就不敢往水里跳了,足足在岸边站了五分钟,她也没有跳,只是一个劲儿咧着嘴哭。
那是我感觉到最无奈、最尴尬的时候。我并不在意她能否通过测试,我在意的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突然之间,女儿会如此的害怕和恐惧。
女儿没有答案,我也没有。然而,这必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就是女儿一直以来都缺乏安全感,缺乏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女儿出生后的前四个月,每天都和我在一起。后来我开始上班,白天不得不请外婆来带;再后来女儿一岁后,女儿会由外婆外公带着在上海与老家两地之间奔波,老人在老家有自己的事情处理,需要挣钱的我也经常出差。这种与女儿的聚聚合合,一直持续到她三岁开始上幼儿园为止。
女儿很健康,这要感谢外公外婆对她细致入微的付出;女儿很聪明,自开始上学后,从来没有老师对她的学习有过质疑;女儿很独立,她自己决定上学要穿的衣服,她自己整理书包,她自己洗漱打扮。
然而,女儿总会害怕。她害怕高的东西,突然就不敢上滑梯了;她害怕泳池,突然就不敢跳水了;她害怕狗,突然就会尖叫起来……
女儿眼里每一次闪现的恐惧,都会像针一样刺痛我,我深深地自责:如果我当时有更合理的办法,有更大一点的本事,就可以每天带着女儿在身边,就不用让女儿持续两年与我断断续续的离别。
这种离别,虽然并没有对女儿的物质生活造成影响,外公外婆对女儿的疼爱甚至会胜出我百倍,但是,这种疼爱,无法代替孩子内心对于妈妈的渴望,而妈妈的陪伴,才是安全感建立的稳定基石。
来美国之后,我观察到当地小孩的种种不同。最大的感触是他们没有老人长期带孩子的习惯,即便偶尔拜托老人照顾,也基本就是紧急情况的临时拜托,父母不管什么背景,收入如何,都是亲自照顾孩子,并确保以家庭生活为中心。而孩子年幼时,大部分离异家庭的子女抚养权通常都判给妈妈,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保证他们得到最温暖的照顾。
这样一来,孩子们在年幼时就能表现出来非常勇敢和自信的一面,运动能力也普遍很强。
有的书里说,孩子三岁前若与妈妈有过长时间的分离,这种不易察觉的“心理阴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明显,想要修正和弥补的话则需要好多年的时间,而修正的时间越晚,效果则越差,等孩子青春期过后,父母就很难再取得孩子的信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则永生都不可能建立起来。
就这一点而言我也深有体会,庆幸近三年来一直全身心陪伴着女儿,与她没有过分离,虽然女儿的内心深处仍旧有着婴幼儿时期埋下的安全隐患,但可以明显感觉到女儿的整体性格还是外向活泼的。而我们母女之间的关系,虽然也有冲突的时候,但主调却是温馨亲密和谐的。
这几年在异国而居,我也碰到过一些困难,也曾经因为放弃工作而感到不安,但无论如何都未曾后悔过自己当初的决定,因为能够全身心地陪伴着孩子们,照顾他们生活的点点滴商,参与他们的成长,就是一个母亲所能尽到的最大责任,也是让我心安的唯一方式。
——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