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觉写的有些乱,希望诸位读的下去。
虚幻中?生活
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这样一句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我总是记得了又忘了,不过我只要记得少说话就好了。
这句话,我一会觉得它对,一会又觉得他不对,不过这也是一种主观评价了。主观客观之分实在是觉得太乱,的确,有些东西你是不必多想的,但有时闲下来时总有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在我眼前乱晃。
细究起来,是没有什么客观的,正确的。像“绝对没有绝对”一样乱七八糟。
“细究”看起来也头痛,就像“没有什么事经得起推敲”“鸡蛋里挑骨头”“挑刺”一样,是一件应有却不应该的事。那么不细究,客观是大多数人的共同认同的,或者一个人发现的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从而得到的“事实”“道理”,我是这样理解的。另一个说的是:世界总是需要一个共同的认知的。像是“幸存者偏差”,可能没有共同认知的世界早就,已经没落消亡了。
新世纪我总觉得不同,二十一世纪,2000年来。最大的不同是,每个人都想,也都能追求到个人独立,就是个性的生活。或许是我本身处于可能小部分人的“宅文化”的漩涡之中,认为每个人都追求个人个性的最大化,我喜欢,我想,我要。这单独看起开很正常,我越看越正常,仅凭我有限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稀少的书籍阅读量。可要把这和“统一的”“团结的”“集体的”联合起来,我是纳闷的,个性和统一如何理解?或许是我理解错了,个性和统一各自表达的是各自不同的东西。
上面的话是不稳妥的,像“小部分人的‘宅文化’”,因为局限性,因为年纪小,因为眼界小。我还是能看到为家人奔波,为未来奔波的年龄更大的数量更多的人。照他们口中来讲,更年轻时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爱玩耍,耍个性。那么这样,个性生活是可追求却很难追求的生活方式,但不同的是现在的生活真的是不同的(似乎每一代人都这么想),不清楚未来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的,只是未知。我本人还是更相信可变的。
“圣人”是指品德高尚谓楷模的人,现在我们只认为孔子等是圣人,都是逝去两千年,公元纪年前的人。可你要说在世的人。哪怕两百年之内的某一个人。人们只会觉得讽刺与嘲讽,现在再说“圣人”若不是与“孔子”挂钩就是讽刺了。
“圣人”,不站在他人立场上,只在乎受损一方的评论者。或许加以实践,但想想确实像“事后诸葛亮”一样,不仅如此,不同的处理方式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好在大部分的人的想法都是差不多的,分得清理想与现实。
“大部分”,“大部分”是个好词。假如,做个现实中的例子,旅行者,一直在旅行,把路上当家的人,有不认同的:“为什么不安安稳稳的找个地方住下来?乱跑。”也有羡慕的:“我也想有朝一日能一人一车走天下,览尽天下美景。”也有“理解但不认同。”
就我国,“安居乐业”一直是一个生活大主题,旅游可以,当做生活就过线了不能了。
还有“国外人们不会攒钱,有多少花多少,还有消费未来的习惯”,我国人是看不对眼的。
但他那样还是自我感觉良好,乐观的。我们也有教育“不随意议论他人”,其实就包括“他的生活习惯”,那么怎样的生活习惯,人生价值观是得到人们认可的呢?似乎只有自己认可自己了,或者是习惯相近的人。“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感觉生活是虚幻的,总是感觉这世界上能陪自己说话的就只有自己了。如网上时常出现的“独处人士”,单身越来越多,是否有一原因在于以前是一类人找一类人,现在是一个人找一个人,其实不应是说一类人行为习惯就一样,而是现在人们越来越认真,把自己的个性给予了另一方。
怎样的生活才算真实,真的找不到答案。或许怎样的生活都真实。为何拘于大众,受到他人的评价所带来的影响?可另一方面,“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兴替”。批评是一个怎样的东西?以己为镜,可以评世人?批评应该是一个好词,起码是一个中性词。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如此,批评是进步的),而现在常见的是:“看见批评两字便是骂,成了贬义词”,为什么?我想想,现在有互联网,人人都是“评论家”,“批评家”,一说话,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但是你说他说了什么,他只是偶尔的看看手机,发出一个“这样不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评论,一个平常的平常的举动。
我们似乎总是看中权威,觉得他们说话有份量,仔细想想,确实,权威在发布一则信息时总会想的许多,毕竟关系自己的名誉,生活。他会做出表态,并提及建议有效解决办法(所以大佬发言字很多,却可能都有用),更可能在前面加上我个人而言,在我看来。或许也不用说,这样他们本就代表大部分人的想法(他的评论得到认同)。更或许不会评论。
人不能以己为镜,肆意的评价肆意的发挥自己的“评价”,只会招来“喷子大战”。也不能一直评价,评价到对方的家底,“点到为止”,就像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对学生也只能点意,让学生自己修正自己的问题。况且批评家本就不是师傅,老师,评价及建议只能在一个同样高的平台上进行。
我的生活是另类,你们的生活为什么就不是另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