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是与养育者生活过程形成的,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养育者对孩子的生理关注和心理关注,内在小孩的四种心理需要被满足:
一、关系的需要:信任,安全
依恋关系和理念: 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混乱型
依恋关系人的特征:分离时有焦虑,对失去会痛苦。
2.从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可能转变为安全依恋:身边有一个安全型人格的人在影响你,
情绪不稳定的,养育环境不稳定,养育者人格不稳定,没有回应孩子,都可能造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3.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需要做到:恰当,能够共情孩子,稳定,持续。
二、独立与控制的需要
儿童六个月开始爬行,可以独立和控制外在环境,在让自己安全的需要驱动下作出一系列的承载。
依赖VS独立;爱VS自由,有次序关系。
先让孩子充满爱,才能自由独立。次序和程度需要家长度量。
三,快乐的需要:恰当的满足
快乐没有没满足后,就内化成为超我,视快乐为罪恶,不能享受快乐。
即时的快乐VS延迟的快乐,不能一刀切不要及时快乐,也不能一刀切延迟的快乐,需要“中庸的度”。
四,自我价值被认可的需要
自我价值没有被满足,就会演变成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会从外在追求认可,进而被夸奖上瘾。
对自己的价值不产生怀疑。
让孩子对自我价值认同,很重要,非常重要,不能全部代劳,不能总是把孩子当孩子看待。
要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从四个方向满足自己。
请分析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依恋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体现???
230823作业:我是一个矛盾型+回避型
回顾童年时候的生活,基本上找不到能依恋的人,外公外婆总是很忙,爷爷奶奶家里孙子孙女太多,爸爸妈妈基本不再身边;小时候总是像小大人一样,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弟弟妹妹,我总是告诉自己,我必须强大,万事只能依靠自己。现在想想,只有每当父母出远门的时候,父母一般是偷偷的出门,我会很伤心,向是心空了一块是的;每当逢年过节,就盼望父母能回家。
内心肯定是渴望有人能够依赖,但是现在想来确实没有能依赖的人,小学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去外婆家,很享受外婆给我特意留的美食,这应该是我能想起来的很温暖的依赖的。
所以,长大后的我,一方面期待安全型依恋,一方面不知道如何依赖别人,甚至不相信能依赖别人。
现在我在家庭和工作中基本上很喜欢自己亲力亲为。在生活上,对先生带孩子不放心,也不相信他能帮我把孩子带好。很多时候,我很希望先生在我疲惫的时候,主动帮我分担;但是一旦他主动分担,我又忍不住说他没做好,还不如我自己做了算了。
在工作中,我喜欢承担一些富有挑战的工作,但是往往压力较大时,很希望有人能够帮助我,分担我一些工作;但是真有人分担时,我很难相信对方能按我的要求做好,所以,宁愿自己一个人做完。
这应该是,矛盾型+回避型,不动依恋,所以干脆不依赖,什么事情都自己一个人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