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祖父的园子》,一节课很紧张,可是还是有些超时,下课铃响了,任务3第16、17段还没有读,任务四,8分钟的任务,更没时间了。
回顾上课的过程,想了想都哪里浪费了时间。
开始上课时,已经上课5分钟了。
任务一,在用第一个时间钟时,我给了8分钟。其实这一个任务中包含几项内容:初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读词语,再读课文(多读添字、漏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
而我初读课文就给了学生8分钟,剩余的任务感觉时间紧了,进行的比较仓促,可任务一完成时,也已经用去了15分钟时间了。
任务一,又浪费了5分钟。加上上课晚5分钟,这节课已经浪费了10多分钟了。
从使用第一个时间钟到下课,我一直都在赶时间,上课的过程很紧凑,学生也很紧张。
即使这样,还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加上10分,也许时间刚刚好。
习课堂,课堂上每一秒的时间都不能浪费。
这就对同学们,对老师,对同学和老师之间的默契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同学们要在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要用的资料必须用到即拿到,用到书写的笔,必须是喝饱墨水的,用着顺手的,拿来能用。
课堂上再也不可能出现修笔工,也更没有发呆君和蜗牛君了,因为,即使你在非常紧张,十分认真的状态下,稍微慢一点,或者稍微分一下神,发一下呆,你就有可能完不成任务。
老师也要备好课。每一个任务单有几个小环节,每一个小环节用时多久,每一个环节里怎样使用课堂管理口号,怎样使用时间钟?每一个环节里的难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每一个环节里怎样走到学生中间去?重点关注哪几个学生?重点给学生们指导什么?怎么指导?
这些,老师上课前都要做到胸有成竹。
老师和学生要配合默契。课堂管理口号,老师说前半句,孩子们就能接后半句,还能一边说一边做,不但明白老师说这句话的目的,还知道老师下一步要干什么。
如果老师说了半天,学生什么也没做,或者说,学生没有准备充分,笔也没拿,书也没拿,还得在抽屉里找半天。那一定完成不了当堂的任务。
习课堂的学习任务,任务的要求,时间的分配都是很明确的。几节课下来,学生们基本都明白了流程,形成默契并不难。
第三次课,没有完成任务单,是实践中的必然。反思之后,认真改进。在讲堂上做到分秒必争,决不浪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