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云:“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然从古至今,栽者、倾者,谁人裁夺?
01 于家
听过张泉林的一则分享,觉得很悲伤:
中国每年会诞生3万余名的天生聋儿,如果在7岁之前不植入人工耳蜗的话,他/她就基本听不到外界的声音,进而不会说话。一位聋哑人,后期的成长艰难可想而知。
但植入人工耳蜗的费用是20万元,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
如果,你现在有20万,准备救助一位这样的孩子。你的面前是两个家庭,一个家庭赤贫,父母文盲;一个家庭有着相对微薄的收入,父母读过高中。那么,你会救助哪个家庭?
大多数人的本能会倾向于前者,但慈善机构通常会选择后者。
因为天生聋儿的救助,植入耳蜗只是第一步。手术后的护理、教育等一系列持续的协助,才能使孩子尽可能地恢复正常。
虽说人人平等,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平等才是真相。惟有努力自持在必要的水平线,才能争取平等的可能性。
02 于国看过一则纪录片,是介绍民国爱国企业家卢作孚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陷淞沪败退,上海、南京、武汉纷纷沦陷,难民、物资堵塞宜昌,入川艰难。
彼时公路不多,铁路没有,水路运输船只有限,且长江枯水期40天即至。蒋介石已经开始下令,如果物资来不及撤走就全部炸毁。
国家危机存亡之时,卢作孚及其民生轮船公司,在日本飞机的轮番轰炸下,增加码头设备、增加装卸工人、征用民间木船、24小时全天候抢渡……
40天与时间争分夺秒,他们抢运了150万人,100万吨货物,仅军工设备就有兵工署的22厂、23厂、24厂、25厂、巩县分厂、汴厂和金陵兵工厂、南昌飞机厂等14个,还有大量的其他工业设备和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机构、国家文物的物资。
宜昌江边,不分昼夜的声响震天,万千纤夫的纤绳几乎勒进单薄的血肉之躯,承载过重的船只就这样一步一挪地渡过浅滩。当这样的照片刊登在美国报纸上时,全美都被中国强烈的民族求生欲震动了。随后,美国开始援助中国抗日,源于从绝望处看到了不灭的希望。
家国皆如此,绝处逢生,从来都是自助后才有的奇迹。
03 于人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其著作《活法》、《干法》中多次提及有如神助的奇迹瞬间,通常是他在思考一个工作问题时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状态后的灵感乍现。
他说,只要你用尽了全力,上天都会来帮你的。
于家、于国、于人皆如此,自助者天助,自弃者天弃。
俞敏洪说:“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
生而不等,无暇悲伤,唯有自助,让世人看到你成长的模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