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冉雍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每天出门都带着要去见重要客人的心态,做事的时候就像要去参加祭祀一样虔诚认真。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加诸在别人身上。在邦国为君主做事没有抱怨,卿大夫封地做事也没有怨气。”
冉雍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要遵照这句话来执行。”
冉雍是德行科的代表之一,他来询问孔子什么是仁德。有很多学生问过孔子这个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冉雍当时是在给季桓子做宰,孔子就结合他的身份建议他在工作中修德。
如何处理工作?孔子提出每天要抱有见重要客人的心态出门,穿着打扮、行为举止保持端庄,工作前先将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好,向他人展现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形象。并非一定要穿名牌,但应根据场合选择合适的服饰打扮,衣服干净整洁、面容清洁有神。有些人不认同这点,觉得把事情做好就行,穿着打扮是私人事,自己觉得舒服、轻松就行。可可香奈儿曾说,每天出门一定要打扮的漂漂亮亮,穿戴要得体、要精致,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今天有可能会遇到谁,说不准命运的某个好机会,就要在今天降临。把自己的外表修饰好,精神饱满,即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工作的尊重。心中有他人,视他人如大宾,别人才会敬你如大宾。
如何处理人际?孔子提出待人要换位思考,平等尊重的对待他人,不要把自己的思想意志强加于他人。这句话的核心其实在如何理解自己,如何做好自己。己所“不欲”和己所“欲”都是自己的感受,和他人没有关系。人们之所以会把“欲”与“不欲”强加于他人,实质上还是自己内心不够笃定,想通过他人的认同来强化自己的认同。如果觉得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有价值,积极分享出来就好了,自己的义务已经尽到了,他人听不听、认不认同、照不照做就与我们无关了,真的没必要因为他人的不认同或者反对怒火中烧,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何处理不公?孔子提出工作中难免遇到很多委屈,产生怨气。有怨气往往是境界不够,对工作斤斤计较,对利益寸步不让,导致工作的心情向“怨妇”。人生是一个整体,只是根据时间划分为工作和生活,但从修行来看,生活工作都是道场,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是修炼的好时机。我们不应该反抗、抱怨、愤怒,而应该感恩,感谢他们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他们是来渡我们的,让我们成为有仁德的人。求仁得仁,又何怨?我们应该多修“愿力”,有繁重的工作,我愿意多分担一些,让别人轻松一些;有利益争执,我愿意少拿一些,让别人多拿一些;别人陷入困境,我愿意帮助别人,不求他人回报。多说“我愿意”,多做“我乐意”,让心中不再有怨气,让内心充满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