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折耳猫
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中有这样一句话:
所有人都在乎来自旁人的评价,而且最好这些评价都是正面的,伟大的,不被轻视的。然而,这种在乎对个人来讲,却是完全的弊大于利的。
可是一想到,完全不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夸奖、赞美和佩服,甚至被别人拥护和爱戴,想要让别人喜欢我们。
然而,当我们得到了想要的这些时,却发现自己很难再开心起来。
明明不想加班,可是一想到领导的重托,不想辜负他们的信任和期望,便努力熬夜赶方案,直到月亮星星都已入眠。
明明周末想在家里补觉,可是公司组织活动,还是咬牙拖着疲惫的身躯一起玩,只是为了看起来更合群一些。
活得并不像自己,只是为了别人口中的一句评价,隐去了自己的棱角和高傲。
01
我高中的舍友大林,她就是这样的人。
所有人都觉得她很好,可是我却认为她活得太累了。
记得有一次,大林和另一个舍友小蕾去打水,小蕾平时就慢,那天也不例外,又在画眉毛,于是她让大林先走,帮她也打上水。
我抬头望着大林,淡然的眸子眨了眨,抿唇,看不出什么表情,似乎在压抑着什么,她的嘴唇动了动,终究是什么也没说。
小蕾以为她没听见,又说了一遍“你先走吧,帮我也打上水。”
站在一旁的大林,目光沉了沉,用极低的语调开口“好吧。”
那声音就好像自行车的轴承里缺少机油后,发出的那种呜咽和摩擦。
她不忍拒绝,不希望让别人不开心,或者说大林担心拒绝之后,别人对她有别的看法,所以,终究是没有表露心迹。
好似倔强的一头小兽,拎起两个壶,大步走远了。两个暖壶和她娇小的身影比起来,也是极其的不协调。
早上常常有不愿起床的时候,只有小林早早地起床,在地上梳妆,所以大家集体让小林帮忙带早饭。
小林为了让大家都开心,一口气买五份早饭带上楼,自己调侃说道:食堂阿姨看我买这么多,都给我盯毛了。
她说得有些搞笑,却让我听起来有些难受。
既然这么多不好拿,甚至为了照顾各自的口味,又要楼上楼下跑好久,为什么不拒绝呢?她在意的是什么?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她总是很有礼貌,很热心。太迁就别人了,自己也会很累吧。
听大林的同桌说,大林从不发脾气,哪怕明明是别人惹了她,她也只是说对方几句,也就自己消化了。
当别人都在说大林是一个老好人的时候,我下铺来了这么一句,让我猝不及防:跟所有人好,那就代表和谁也不好。
我快速在脑海中搜索,画面不断闪现、变换——谁是大林最好的朋友和闺蜜呢?
良久,我发现我找不到答案。
02
蒋方舟在一个综艺中提到:
真正喜欢你的人是喜欢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很多人就是为了努力迎合别人,让自己变得受伤和不开心,失去原本灵动的状态和欢脱的自我。
如果没有达到期待,便觉得十分失落,加倍难过,仿佛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
把满足别人的需求当作自己实现的目标,那么生活自然也是他人期待的模样。你以为自己会很开心。
结果呢?
没有达到期待中的自己,也没有保持自己的风格和个性,终是迷失了自己。
回想起每次迁就别人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照顾一次你的感受呢?
恐怕是没有吧。
越是小心翼翼的,周围的人越是伤害你。
后来蒋方舟一个人去了东京,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更关注的是自己本身。有一次吃饭,她受不了老师倚老卖老地教训自己,然后她把对方劈头盖脸骂了一顿,摔门而出。
那天她像打了一个胜仗,特别开心,欣喜的是她终于敢于直面内心的真实情绪了,不再去委屈自己,也不去害怕得罪谁。
其实,我们都可以做自己。
03
蔡康永在一个采访中说到这样一句话:
我鼓励大家做个冷淡的人,过于热情,不是一个维持良好关系的方法。
上文的小林便是热情,只要有求必应,温暖极了,热心极了,可是即便这样,最后的结果似乎也不是太好。
那么,什么叫冷淡呢?
不是说冷血、漠不关心。
而是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和期待,自己想去做,便去做;想不做便不做。
因为做的多了,反倒让人觉得自己不珍贵了,而且还不开心,那为什么不把时间省下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呢?
周五晚上同事聚餐,小张却直接拒绝了,说她要回去看电影。
吃一顿饭又花不了多少时间,直接拒绝会不会让人觉得尴尬?
事实上,一个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要干什么,而不是委屈自己,努力迎合别人,这才是活出了真正的自己。
想干什么就去做,别犹豫。
千万别觉得拒绝了别人,就会失去一段友谊或是一个朋友,能够轻易失去的,也不是真感情。
别给自己的行为定势,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知道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与别人无关。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写道: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待外界的认可,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如果你活得很累,那就做个冷淡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