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明心集》
厚清和薄浊,论道理基于人难以理解和实行的根本原因

厚清和薄浊,论道理基于人难以理解和实行的根本原因

作者: 李宗奇 | 来源:发表于2020-01-17 18:53 被阅读0次
《厚而清,薄而浊》----作者:李宗奇 己亥年 腊月廿三于自家中作 

做人的道理根植于人的心中心相对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懂得和实行这些道理心能否变大有天生的原因和后天的努力但主要看天生的----李宗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摘自《论语·公冶长》)这段对话大概是《论语》里面展现人天赋不同’,最早地证据,还有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自《论语·雍也》)以及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自《论语·季氏》)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摘自《论语·述而》)

孔子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这其实是孔子谦虚了孔子天资(既:天赋很高,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摘自《论语·为政》)如果没有高天赋,以及高悟性地话,为什么‘十有五’既‘志于学’呢。道理是一样地。

纵然如此,人分三六九等亦是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就已经明确点明并提出的了。人与人,确实不一样;人分三六九等。但是这个‘不一样’的地方,儒家以为并非是我们世俗所认为的出身,家庭背景、环境,性别,身高,和长相这些……儒家,起码是《论语》当中孔子所提到地‘不一样’,与上述这些,既:出身,长相,家庭环境等,無任何关系。

孔子所说的不一样用朱子理学的话说是指人的气质不一样道理是一样的。气质不一样,朱子是儒家地圣人,是将儒家哲学填充完善,且透彻理解儒家思想的一位大儒。朱子哲学很伟大。我们这里所说地‘气质’,实际上便是孔子所说地:“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以及:“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和“困而不学”等……这些名词现象其背后本质地补充与注脚了

1.

道理是一样的。人不一样,人分“三六九等”这只是一个‘现象’,孔子阐明了这个现象,并为其取了名称,定了概念,既:“中人以上”,“中人以下”,“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等。孔子发现了这种现象发现了人与人之间对于他的学说的理解力是不同的孔子发现了这个现象并点明提出这是孔子对于儒家教育教学地一场生动演说和重要提示提示儒家学者和儒家研究者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学儒’这是孔子在《论语》里已经明确点明的了。但不适合学儒,未必不适合干别的……一个人一碗饭,“三百六十行”;所以说,对于学习和理解孔门来讲这对于人自身的条件与要求是有一定的门槛的。可是对于炒菜,开挖掘机,洗衣做饭,收拾屋子等等,并不耽误。

2.

所以‘儒学’这种思想和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地进步越来越难成为一种普世价值了。他(既:儒家思想)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这片土地上的普世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进步,儒家,以及儒学渐渐变成了只适合‘有缘人’;只适合有缘人有条件有资质去学懂儒家思想地人了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也自动的筛掉了一些混子。现在这个时代,如果还能不求名利的,潜心一志研究儒家思想的话,那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确实是和‘儒家’有很深的交集的了。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不能,不感兴趣,或理解不了……那可以干的事儿多了。

3.

挣钱,或能出名的事儿,工作有很多,对吗。所以还是一个人一条路。我学儒的,对于学习儒家来讲,‘天生很重要。就像孔子说的:“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以及为什么颜回能‘闻一知十’,而子贡(即:端木赐)却说自己只能‘闻一知二’呢,同样是一个老师教,理解能力为什么出现了如此大地差别,学习内容若一样,老师一样,那剩下即是个人‘素质’的不一样,各人领悟的不一样了。

道理是一样的。别的行业我不知道,但‘儒家’的话,首先是喜欢,感兴趣,然后你要有‘闻一知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确实不是人人都有,即便在孔子的时代,孔门之下,似乎也只有颜回一人具备(既:‘闻一知十’)。这是极高的天赋,和悟性。天赋,和‘悟性’怎么来的,首先,我们要区分这两个词的区别,‘天赋’是一个名词,他(既:天赋)是一个‘概念’,指代一个人,对某些领域的‘极为擅长’,我们可以称他:你在某方面,有天赋了。道理是一样的。

4.

而,‘悟性’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在某方面,或某些领域之内理解的很快,譬如颜回的‘闻一知十’,我们可以形容他‘悟性高’,这是没问题的。虽然‘天赋’和‘悟性’的词性不一样,但他所指向的,都是同一个‘标的’,既:指人的‘德性’了。道理是一样的。人的德性’厚薄不同

简单来说,既是‘德厚气质相对偏’,而德薄者则浊。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区分,因为和‘清’的比有些“清”就成了浊……以此类推和‘浊’的比有些浊就‘显得’“清”。道理是这样的,一样地。

5.

所以‘清浊’‘厚薄’都是相对而言地,而这也就造就了‘人间百态’地现象,人间为何‘百态’,‘千态’,甚至‘人间万态’……这个只是现象归根究底儒家以为是德性相对厚薄气质相对清浊所造成故导致地了

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悟性高’,当然也是相对的,人外有人

我们说一个人‘悟性高’,其实就是在形容一个人‘相对的’,德厚,气清,当然只是相对的。一个人相对的‘德厚气清’,那他在‘现象’上有什么相对地‘优势’呢。我们说,这种‘本质’的不同,既造成了一个人在‘现象’上面可以‘向内寻找’地可能性,与坚持度了。

6.

我们看一个人特别努力,譬如我特别努力写作也不挣钱也没有多少人看也没因此有人给我颁个奖或鼓励我都没有那我还在写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为什么呢。我只能说我和儒家学说是有一定缘分且对于写作我有一定地天赋。我是真地懂‘仁’,‘義’,‘礼’,‘智’所以我才说……我努力是因为我能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品尝到了一定地好处,与‘甜头’,这种好处,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地‘悟性’所导致的,但他背后(既:悟性背后)是因为我有一定的‘底子’,与基础,这当然不是我这一世的问题,我二十六岁才开始看书,二十六岁才第一次正式接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等,但我一接触到,我就疯狂的理解,和爱上了。这即是我在‘儒学’方面儿,所体现出的‘现象’了。有人说‘努力’,努力当然重要,但若没有这种‘爱’,兴趣,和很快与之而来的‘甜头’,和好处地话,‘努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7.

道理是一样的。想象你是一个:“被薄雾包裹的光团”,当你第一次遇到“光”的时候,光透过薄雾,照进了‘光团’。你才发现‘光团’是那么,那么的令人着迷。于是你不断的让‘光’,照进来,你对光团了解的多一寸迷雾就少一分。就这么着,你一直探索内在的‘光团’,迷雾不断散开……你为此尝到了只有你一人才能享受到地好处,与甜头;也因此你找到了自己的‘路’,既:走到‘光团’的尽头,尽心这就是我人生的意义而那团‘光团’既是我天生即具有的‘德’了那团迷雾就是我的‘清’当然‘清’是相对而言地‘光’就是儒家学术而努力让‘光’穿过迷雾照见‘光团’就是我写文章这种‘行为方式’了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对于‘儒学’,和学习‘儒学’来讲,你的‘光团’的厚薄,挺重要。

8.

‘光团’大(相对而言),厚(皆,相对而言),则气质‘清’,气质清则悟性高智慧之光容易照进去……从而人容易产生我要继续让‘光’照进来看清‘光团’的想法这是可行地。而,若‘光团’小(相对而言),薄(皆相对而言),则气质相对’,那即便有智慧之光,也很难穿透这层层“重雾霾”了。道理是一样地。所以,如果说人地‘天赋’(既:德性)占30%(举例来说),后天的努力,学习占70%的话,那么能走上这条求心之路并享受到求心之乐地人们那也是注定好的因为没有这30%不及这“30%”举例而言),人甚至都不知道该朝哪儿努力。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天赋地30%,很重要。因为从儒家来看地话,任何一位大儒都是先体会到了‘照进之乐’才努力探索‘内求之乐’的

既孟子说的:“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摘自《孟子·告子上》)那样,你没有天赋的“30%”(举例,假设),既:你已经是一个‘相对大的光团’,且气质相对‘清’的这么一种状态、和现象,你怎么能真正地体会到当智慧之光照进时的那种欣悦和感动呢。如果你难体会到这种欣悦,和感动,那你又有什么借口,和理由朝着这个‘内求’之方向,而努力呢,你如果不朝着这个‘内求’之方向而努力,你又怎能体会到‘理义之悦我心’呢。所以这是一个根本的,逻辑上的问题。所以儒学发展到今天太挑有缘人了。道理是一样的。

9.

天赋(既:德性)是天生的,你没有天生的部分(举例说:“30%”),你朝哪儿努力呢。这是大多数人迷茫的真正原因,德性相对薄气质相对’;薄而浊故很多做人的道理他们难以理解和实行了

道理是一样的。----作者:李宗奇 己亥年 腊月廿三 于自家中作

相关文章

  • 厚清和薄浊,论道理基于人难以理解和实行的根本原因

    做人的道理,根植于人的心中;心相对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懂得,和实行这些道理。心能否变大,有天生的原因和后天的努...

  • 《随园诗话》学习笔记二百六十七

    卷四 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四十二、批厚贵薄贱论 【原文】今人论诗,动言贵厚而贱薄,此亦耳食之言。不知宜厚宜薄,惟以...

  • 皮肤角质层是薄好还是厚好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现在很多肌肤都不是正常肌肤,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角质层的问题。健康的皮肤角质层是厚还是薄呢? 首先,角质层厚或者薄都...

  • 反思:零期望

    还是《华杉讲透论语》,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厚责己,薄责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 零期望

    还是《华杉讲透论语》,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厚责己,薄责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 《爆款的套路》,这个世界所有的套路都是一样的

    《爆款的套路》这本书,非常的薄,薄到可以让人怀疑人生——厚书当道的现代,薄书真的能把所有的道理都讲清楚吗? 有句话...

  • 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 人们常说,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由厚到薄是一个理解消化过程;由薄到厚是一个悟透实践过程。一路读书...

  • 薄裤子和厚裤子

    我们学校是在夏天发的校服,一共发了两条厚裤子和两条薄裤子。因为是夏天,大家都穿着薄裤子。 最近天冷了,我们好多同学...

  • 我理解的“厚积薄发”---课子修身014

    这几天看到好几次“厚积薄发”这个词儿,“厚积”好像大家理解都差不多,“薄发”的理解似乎略有差异,学习如下: “厚积...

  • 学习犹太人的思维

    【把书读薄,把书读厚】 把书读薄,看目录,找重点。 把书读厚,把重点丰富起来,更清晰的理解重点。 记下重点,丰富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厚清和薄浊,论道理基于人难以理解和实行的根本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qh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