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哲学艺术历史“三位一体”
详解名画流芳千古之谜
2008年8月,由我亲自设计、独资兴建的薛林兴美术馆开馆了。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宛如玉带的蔺沟河紧贴它的东侧由北向南流过,与自西向东缓缓流淌的北京母亲河——温榆河在它的东南方合流,长堤花木叠翠,河畔水鸟嬉戏,附近还有亚洲最大的影视基地和农业旅游科技观光园。欧洲古堡式建筑的美术馆共有五层,总面积3800平方米,圆、方、棱的不同造型,饰以天然绿石英石材,上下高低错落,集传统古典神秘和西方历史韵味为一体。美术馆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的理想交流场所为目标,长期展出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并从事有关当代艺术的展览、学术交流、艺术教育等活动,以期促进艺术与现实的对话、提升当代艺术的活力。
为了保证《薛子说画》一书的文章质量,我常和一些在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方面造诣颇深的朋友一起探讨、研究文章的写作。
“南北朝和隋唐的诗以及五代和宋朝的词,有不少写到捣衣(也叫捣练)以及与之有关的砧杵,这些诗词又大都与游子征夫有关。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写到:“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孟郊的《闻砧》则认为捣衣声比杜鹃啼叫、山猿长啸还哀切,以致‘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谢惠连、温子升、庾信、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还有以捣衣为题的诗。词牌《捣练子》以咏捣练而得名,又名《深庭月》、《杵声齐》,别名由李煜及贺铸的词而来:‘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此外,古代琴曲中也有《捣衣曲》,也叫《秋水弄》、《秋杵弄》,相传为唐人潘庭坚所作,抒发妇女为远戍边地的亲人捣衣时的怀念之情。涉及捣衣的诗词,流传最广的恐怕就是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了——”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海鹰脱口而出。
我笑笑,接着说:“今天讨论的《捣练图》描绘的就是捣衣的场景。”
“典型的唐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画中12人都是身着典型的盛唐时衣装,大致分为3组:卷首是第1组,4个妇女围立砧旁,2人相向举杵捣练,2人挽袖执杵、跃跃欲试;卷中为第2组,一人牵引纺车上的丝线,一人低头缝纫;2、3组之间以一扇火女童作为过渡;卷末是最后一组,有4人交叉配合,2人拉练展练,一人在中间撑练,一人用焦斗熨练,还有一个顽皮的女孩钻到白练下面,透过白练看着工作中的人,为画作平添几分乐趣。捣、缝、熨三个工艺程序渐次展开,左、中、右三组人物活动并列铺陈。全画除人物的一般动作及动作间的联系都很自然合理外,若干细微动作的描写尤其生动具体,充满生活气息,如捣练中的挽袖、扯绢时微微着力的后退、搧火女童的畏热回首等等。”
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一样,此画除了一些劳动必用物品之外,依旧不着一点背景。画家对于自己表现人物的能力非常自信,完全以人物本身的表情、服饰、动态以及各人物之间的呼应来组织画面,无论是每一组人物的构图,还是衣裳主色的搭配,甚至包括罗裙上图案的选择与描绘都体现出画家的深厚功力。这与很多现当代绘画空而无实、大而不当是迥然不同的追求。”海鹰说着,话锋一转:“但我一直搞不清楚捣衣到底是怎么回事?记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学》课本中,注释‘捣衣’为:‘洗衣时把衣服浸湿,放在石上用木棒捶打。’持这种见解的人很多;有的却认为捣衣是‘拆洗寒衣’。但是,既然捣衣诗词与游子征夫有关,就不免使人产生疑问:难道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征夫会不顾路途遥远把脏衣服寄回家中去洗?而洗衣为何不在白天进行、便于晾晒?为何不在夏天拆洗棉衣,非要等到秋凉?还有的认为捣衣‘是裁制衣服的一种劳动’。但裁制衣服不能在月光下的河滨或庭院进行,不需捣的动作,如杜甫《捣衣》诗所写的那样‘用尽闺中力’,而发出使四邻惊动、诗人肠绝的响声,砧、杵之类也无用武之地;另有人认为是浆衣,但浆衣也是不必捣的。”
“由于纺织原料及工艺的变迁,现代人一般已不大清楚捣衣的具体含义,诸家注释差别也很大。一些治学严谨的老前辈肯定了捣衣是裁制衣服前的一道工序,但怎么捣法却不太清楚。沈祖棻、程千帆的《古诗今选》有关捣寒衣的注中写道:‘以练制衣,要先在石砧上用木杵捣后,才便于缝纫’;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关于‘砧’的注释为:“唐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捣法不可考。从有关诗歌和宋人所绘《捣衣图》来看,知所捣为未经缝制的衣料,所以捣衣又称捣练。”“以练制衣为何要先捣?这是因为蚕丝及麻中分别含有20%—25%及30%的胶质,使丝、麻织物手感粗硬,穿着不舒适,既不利于上色和保暖,也不美观。所以布、帛需脱胶处理,而捣练就是脱胶的工序之一。原来脱胶是把丝织品放入灰水中沤数日,使丝胶溶解,变得柔软疏松;汉代则由浸泡发展成煮练,增加温度使化学反应加速,以提高工效;而丝胶必须反复捶捣方能析出,然后再浣尽,所以捣练在河滨或庭院进行,并将丝织品放在浅水中漂晒,利用日光中的紫外线在水面进行化学反应而使织物漂白。现代工厂里捣的工序由罗拉连续滚压代替,但原理并无变化。至今贵州的偏僻农村里仍有木机织布、人工捶捣的遗风。”
“从一些唐诗本身也可看出捣衣是制衣前的工序。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之三写了捣衣之后,之四便写制衣和寄衣,如‘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唐代女子裴羽仙的《寄夫征衣》诗更是把‘捣秋砧’、‘执刀尺’、‘信手缝’、‘托边使’的层次写得十分清楚。那么,为何称捣衣呢?因为寒衣材料除布帛外,还须用丝绵或乱麻作填充物,所以,这是用成品代材料的借代修辞法,以衣概之更为全面。”
“这种说法比较合理。”海鹰附和道:“从《捣练图》来看,无疑包括了捣、缝、熨三个环节。但图中人物专心工作,神态安详,意境与诗词中的妇女怨夫别离、情思凄楚截然不同,同一题材在同时代的不同艺术领域里差别为何如此之大?”
“唐代府兵制规定征人需自带衣服和武器,寒衣需由家中做好再由驿使送往驻地,因而写捣衣的诗词琴曲往往表现妇女对征夫的思念,并通过闺情反映征戍之苦以及抒发‘平胡虏’、‘罢远征’的愿望;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使游子的寒衣也需由家中做好寄去。画中主要人物都是贵妇模样,捣衣并非为了家里的征人,自然就不会有幽怨之意。”
海鹰听后频频点头。
“《捣练图》是一幅表现初唐时期贵族妇女生活的传世珍品,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它选取了捣练过程中几个相对静态,易于表现人物姿态的过程作为表现对象。通过描绘宫廷妇女从事捣练、络线、缝制、熨烫等制衣前的不同活动,刻画了在此特定环境中,贵妇、女侍等不同身份人物的仪容、表情、形态和性格,仪容端丽,神情认真,显示出人物温厚持重的性情。”我继续介绍道:“12 人的姿态各不相同,但却顾盼有情,呼应一气,整个画面有疏有密,有起有伏,颇有节奏感,显示出画家别具匠心的构思;人物造型丰腴健美,神态生动;衣纹的线条细腻匀整,圆转柔韧,富于弹性,表现出丝织衣服很强的质感;设色用重彩渲染,华丽明快,艳而不俗。所以,这幅画在艺术处理上极为统一完整,充分显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才能。”
“从画面构图、人物造型、设色用笔上来看,作者应该是张萱!”
“对!就是张萱!”我肯定地说。
“薛先生,谁是张萱啊?”旁边传来一声清脆的问话。
扭头一看,原来是模特袁梦不知什么时候俏生生地立在了会议室门外。
等她坐下后,我说:“张萱是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份和生平事迹不详,活动于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大约公元713—756年前后。他是一个宫廷画家,《唐朝名画录》说他‘尝画贵公子、鞍马、屏幛、宫苑、仕女,名冠于时。善起草,点簇景物位置、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他最擅长的是人物画,尤其是仕女,当时是被评为天下第一的。画中仕女多为丰硕厚体的形象,体现了开元盛唐‘曲眉丰颊’的新风格,这一点在《捣练图》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反映出盛唐时期享乐欢快的社会气氛;他笔下的婴儿,自成一家,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捣练图》上那个顽皮的小孩。小孩是比较难画的,稍稍把握不好比例,就容易画成个头小面容老、有点恐怖的‘小大人儿’。但《宣和画谱》中说张萱‘能写婴儿,此尤为难’,从这个小女孩的描绘来看,这种评价不是妄言。张萱的作品到晚唐时就已不多,《历代名画记》记载的不过5幅。宋徽宗对书画的热爱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特别推崇张萱和周昉画风的精准与华丽,所以极力搜求,共得到张萱的画作47幅,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高记录。”
“根据《宣和画谱》所载,张萱的47卷画中有30余卷都是仕女,其余虽不以仕女为名,但也与仕女有关,大多是描绘贵族妇女优越、闲散和快乐的生活。张萱仕女画的影响太大了,许多人都效仿他的画,作伪造假。他便用朱色晕染画中仕女的耳根,作为防伪标示。但是,由于靖康之乱、蒙古入侵,两宋内府收藏大半损毁,清初的收藏家就感叹‘张萱真迹流传绝少’。流传至今的,只有宋徽宗赵佶临摹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了。”
“有人曾统计过中国历史上‘最不该当皇帝的皇帝’,每一位都有特长在身,只是作为一国之君却失败得很。如南唐后主李煜最该成为词人,而其中最该成为画家与艺术教育家的,便是宋徽宗赵佶。1100年正月,年仅25 岁的宋哲宗病死,19岁的赵佶继位,即宋徽宗,朝政被以蔡京为首的 ‘六贼’即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所控制,使北宋末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腐朽的时期之一。1125年,金军攻宋,赵佶让位给太子赵恒,即宋钦宗。1127 年,开封沦陷,北宋灭亡,赵佶父子被掳。1136年,赵佶病亡于金国。”
“但宋代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个极为重要的年代,不仅山水画兴盛,花鸟画也大踏步向前发展,至明清两代出现空前盛况,这和赵佶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赵佶是皇帝,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杰出画家。他还是当时皇家画院的院长,一个顶呱呱的绘画艺术教育家。1104 年,赵佶设立了中国最早的皇家绘画学院,当时叫画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专业学院。这所学院有完整健全的学制,有一套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还有完备的招生、考试制度和待遇以及寄宿安排等。教学方法以赵佶的方法为主。画业学习无非两条:一是名师指导,二是多看名画。赵佶既是院长,又亲自任教;在教学中既严格又具体,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实践课,如实描绘客观物体,达到‘形似’;而且每10天就从宫中拿出两幅名画给学生观看;优异的待遇使学生安心学习,精研绘画,技艺得以迅速提高和发展。在赵佶的亲自主持和参与下,宋代写实风格的宫廷绘画非常兴旺。同时,帝王享乐主义的审美趣味使宋代画院以创作富丽堂皇的工笔人物、花鸟和青绿山水为特色。”
赵佶
“赵佶当皇帝时,是身在宫殿心在外;可他当老师时,却特别认真,简直判若两人。有一天,宫里荔枝结果,又有一只孔雀飞到树上,喜上加喜,赵佶忙召画院众画士画下这副美景。众人各显其能,画出的孔雀华彩灿烂。赵佶看后却说:‘不对!’。众人莫名其妙。过了几天,赵佶又问:‘错在哪里?’没有一个人能答上来。最后赵佶降旨,圣旨上说:‘孔雀升高,必先抬左脚,而你们画的都是右脚。’众画士佩服之至;有一座宫殿修筑完成后,所有名手画家绘制的壁画,赵佶都是一看而过,唯有殿前柱廊拱眼中的斜枝月季花使他赞不绝口。众人忙问缘由,他解释道:月季花四时朝暮,花蕊、枝叶都不相同,这枝月季花表现的是春季中午时候的姿态。众人为之倾倒。由此也可看出,当时画院流行的是精细的观察和巧妙的表现,所以宋代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写实主义风格的巅峰。”
我接口道:“流传下来的赵佶作品在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曾把自己搜集的古代名画1500件辑成15册,称为《宣和睿览集》;又把自己描绘珍异动植物的作品编成《宣和睿览册》,15幅一册,据说累至千册之多。但明朝鉴赏家都穆怀疑所谓赵佶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画院画家所作,而只是签上了他的名字。据记载,画院的高手画家刘益和富燮两人在政和、宣和年间曾供御画,‘供御画’三字可以解释为代皇帝作画。像海鹰刚才说的那种每人书画两轴的送法,宋徽宗就是百事不问,也画不过来,所以落在他名下的画中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优秀的宫廷画师之手,他只不过是题名署款画押而已。这种情况称为代笔,不仅皇帝如此、中国如此,古今中外很多有名的画家或是宫廷中人物应付不过来时,总会让徒弟之类的人物代笔。如清代‘四王’的王原祁让学生王昱代笔;外国如意大利的波提切利等大师有时只画人物头部,其余交给工作室的学徒完成。不过,国外是画家与买家都是心知肚明,而在中国,代笔往往只有师徒双方知晓,所以也被算作一种作伪的方式。”
“看来,对宋徽宗在绘画上的成就需要慎重评价了!”袁梦感慨地说。
“不过,赵佶无论是作为画家,还是执政时期的画院、画学,都有令人景仰的成就,使中国绘画在宋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许多古代画作都是借宋朝摹本才得以保存比较真实的面貌,对后人而言,真是一大好事,如《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弥补了唐代绘画传世作品的不足。”海鹰说道。
我站起身来,说道:“用工整细致的线条和浓重艳丽的色彩画成的图画叫做工笔重彩画,这种画法画成的人物画称为工笔人物画,流传至今的最早工笔人物画是顾恺之的作品,顾恺之为唐代雍容华丽的工笔人物画的出场拉开了序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工笔重彩适合于表现歌舞升平,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初唐时期,工笔人物画的名家有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但人物形象瘦削,承自隋代流传下来的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秀骨清像’;但初唐的敦煌壁画和唐懿德太子墓的壁画《持扇宫女图》中已出现了一些丰满的女性,初露盛唐端倪。到了盛唐,仕女形象才得到最大的改变,张萱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张萱不仅在题材上改变汉魏以来列女孝子的传统,转而表现现实生活,而且在宗教画盛行的当时,以极大精力来从事风俗画的创作。在他以前,虽有人作过风俗画,但形成风气和画派的,应该是开端于张萱、经周昉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张萱开创了专门描绘宫廷贵族妇女幽闲生活题材的、工整浓丽的‘绮罗人物’画的创作,绮罗代指绸缎一类的丝织品服装,绮罗人物指穿这类服装的贵族妇女以及表现这类妇女的工笔重彩画;中唐以后,画家们把目光从贵族妇女身上转移到大家闺秀甚至普通妇女身上,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工笔仕女画派,民间百姓通俗称为美人画,在我国传统的人物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张萱的画,体现了唐代上层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扩大了绘画创作的现实主义范围,形成了独具面貌的‘张家样’。
壁画《持扇宫女图》
另外,唐代以前,妇女和儿童的形象在绘画中出现,都是作为事件的陪衬或说教的工具,如《女史箴图》;单独以妇女儿童作为绘画创作题材,描写她们的日常生活、以玩赏为目的的作品,则是在唐代才大量出现。唐人画仕女画成风,所以仕女画在唐代成就最大,其代表就是张萱和周昉。周昉早年效法张萱,后则自成一格,比张萱更加成熟,特别是表现人物的肌肤及衣饰织物的质感,更显惟妙惟肖;张萱画中的仕女无论是捣练或游春,处处显示出一种不加修饰的女性美,充满了勃勃生气,而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则隐隐透出高墙深院之内的寂寞无聊和闷恼心情,已失去张萱作品中的那种欢快气氛。如果说,前者是盛唐气象的表现,后者则可看作是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入衰时期社会心理的写照。不过,有名的仕女画,还得首推《女史箴图》,但那里面的美女都是瘦美女,胖美女在唐代最盛行。唐人以胖为美,所以画中的美女个个都有丰硕健康的体形。”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思考审美的多维性问题。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角温丝莱特,体型三围不如索菲亚•罗兰,甜美不如玛丽莲•梦露,但她以丰腴性感的体态征服了观众;在巴黎圣母院前舞蹈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凭借自己纤细而富有弹性的腰肢与丰胸、美臀组合成的、夸张有度的三围,谱写出热情奔放的旋律,使观众如醉如痴;汉成帝喜欢小巧的赵飞燕,唐玄宗则钟情于丰腴的杨玉环,环肥燕瘦,究竟谁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一度盛行的骨感美和明清时期流行的弱柳扶风也实有相通之处。”
海鹰微微点头,说道:“世界丰富多彩,美也多种多样,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即使在同一时代,人们对美的欣赏也是千差万别。‘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鹅,绿金相映、开屏异彩的孔雀,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都是各有各的美。如果说美的相对性源于审美的多维性,即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审美的多维性呢?”
薛林兴作品《蜕变》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呈现出与人类的美感情趣、思维趋向、逻辑规程的高度一致和吻合,并符合人类美感意识流的特征与质的规定性,从而呈现出为人类所欣赏的、各种各样的美,分为抽象之美和具象之美;1992年,我在东京举办慈善义展期间,为美智子皇后画了一幅肖像。美智子皇后最大的着装特点是帽子,帽子是宽沿的,沿上一面有一朵紫色、蓝色或黑色的人造花,总是向前或向右倾斜,倾斜低的帽沿上正是那一朵花,既妩媚又典雅。于是,皇后帽在日本时尚起来。所以,人的审美情趣不是固定的,是可以培养提高和转移改变的。”
此时,秋日阳光透过大幅的落地窗透射进来,美术馆里溢彩生辉,温榆河万点金光,呈现出另一番奇妙的美景。
薛林兴:中国史上第一位荣登世界最高艺术殿堂---2005巴黎卢浮宫法国沙龙展的画家;中国史上第一位由13位国家首脑在作品《和平美神》上题写和平祝词的画家;中国史上第一位以一己之力兴建气势雄伟的近万米私人美术馆的画家。他被画界权威誉为东方美神之父、引领当代人物画走向的新仕女画派一代宗师。
现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家联盟主席,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人物画研究室主任,中国仕女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文史馆人物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全国工商联书画院执行院长,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