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润心田
买了一本《难经》,在查资料时,发现自己的认知又被颠覆。
原来,扁鹊并不是战国时期那个名医的名字,而是任何神医的代名词。
黄帝时期,当时有一位神医叫岐伯,就是《黄帝内经》中与黄帝对答的另一主角。
由于岐伯医术高明,因而人们便将他称之为“扁鹊”。
转眼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对医者的称呼,已改称为“医工”。
但在所有医工之中,有一位秦越人医术特别高明,于是人们便把他尊称为“扁鹊”。
就好比现在,有些患者被某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治愈后,会送上一块匾,上面写着:“华陀再世”,或你称他为华陀,慢慢地,其他患者也跟着称呼他华陀一样。
后来,这位被称之为扁鹊(再世)的秦越人,一次偶然,由于通过望诊判断齐恒侯的病症,而名声大震。
从那以后,人们便以为扁鹊就是秦越人,秦越人就是扁鹊。
想当年,上学时,教材里面的内容,也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给说清楚。甚至包括这本《难经》上面的署名也是写着“战国.扁鹊/著”。
正是这样,绝大多数人不认为,秦越人就是扁鹊才怪。
顺手再查了一下资料,纵观历史,大多数朝代,对医者的称谓都存在不同叫法。
黄帝时期,叫扁鹊。
周朝,叫疾医。
春秋战国,叫医工。
那个时代,想行医,是必须经过考核的,考官会给每名参加考试者分配十名出现各种疾病的患者。
如果能把十名患者全部医对,可称之为“上工”。
医对八、九名,可称之为“良工”。
医对六、七名,称之为“中工”。
医对六名以下,对不起,你不能行医,回去学习,明年再过来考试。
但这类医者,有的还会无证经营,偷偷行医,所以这类医者则被称之为“下工”或“庸工”。
到了汉朝,医者又明确被分为给官方治病的医者与非给官方治病的医者。
当时,朝廷设置了“太医令”。太医令里面,给百官治病的医者,称之为“太常”。给朝廷其他工作人员治病的,则称之为“少府”。
而给非官方治病的,依然叫做“医工”。
在医工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这类医者一般会背着一个包囊,或肩上挂竹蓝,一手握着一个铃叮,然后走街串巷帮人看病,这类医者则称之为“铃医”,或者“走乡医”、“走乡郎中”、“串医”等等。
当然,“走乡医”“串医”也那些走江湖摆地摊卖膏药的。
这里面,“铃医”可称这“串医”,但“串医”却未必可称之为“铃医”。
到了唐朝,经过考核的医者又被分为三级:
一级,医师。
二级,医工。
三级,则称之为医生。
现在好多人,包括不少医生,都搞不清楚,医师,医生的区别。
而那些了解这个知识点,且谦虚的医者,哪怕他的医术再高明,一般也只会介绍说,自己是一名医生。
顺便说一句,就好像某些僧人,一上来介绍就说自己是某某法师。呵呵,一句话,敢称自己为法师的,不是狂,就是妄,要不就是无知。法师,出自别人之口,无所谓。但假如自称自己为法师,那就真的要衡量一下自己的法力究竟达不达到师之级别。
到了宋朝,朝廷又将唐朝时期设立的“太医令”升级为“医官院”。医官院里,医者又被分为几类,
第一类叫做御医,就是专门给皇帝及皇帝周边的人看病的。
然后是“吏目”,专门给百官看病。
再有,就是“医士”,专门给朝廷工作人员看病。
当然,假如朝中某个人地位虽然不高,但由于身份特殊,或者皇帝有意照顾,可能会让御医给某位大臣,或者某个“普通”工作人员看病,这样的事,也并不是个例。
不管是御医,吏目,医士,由于同样是服务于朝廷,所以也被统称之为“内廷医生”。
这就好比现在,某位警察明明就是某个派出所的地段警,但他也可对外人说,我是市公安局的。
至于非给官方治病的医者,由于有不少开设了医馆,药店,或在某家药店坐堂问诊,此时,这类医者,又被称之为“大夫”。
而那些面对普通百姓的医者,由于有的医者本身文化不高,凭的就是经验,或者祖上传下来的几张土方子行医。这类医者,便被称之为“赤脚医生”。
当你读到这时,我想,你应该明白了现在,为何人们称呼医者,有的叫其大夫,有的叫其医师,有的叫其医师......了吧。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三类医师比较特殊。
一类是军医,这类医师一般随军出战,面对的主要是外伤,疮毒之类的,所以这类医者被称之为“金疮医”。
一类是,专门医治女人经痛,流产,产后诸疾的,这类医者,称之为“女医”,即现在的妇科医生。
另一类较刺激,即是现代的法医,在古代,当出现刑事案,凶杀案时,这类医者便会出现在现场一探究竟,这类医者,被称之为仵作。
这就是历代医者称谓的变化过程。
(以上文字,纯属个人观点,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