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贾立群主任将白大褂上的口袋用一根线缝住了。
缝口袋本算不了新闻,儿科大夫贾立群防止病人塞红包的无奈之举,甚至可以拷问这种“极端”做法的必要性,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并不牢固医患关系。但是,翻阅贾大夫从医37年背后的故事,瞬间可以让人起立仰望,为这个儿科好医生喝彩。贾立群常年居住在医院南边40平米的房子里,24小时随叫随到,最多一晚被叫19次。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国内顶尖的超声专家,是儿科超声诊断塔尖上的领军人物,还以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为生活而奔忙的“挣饭族”。
影像诊断专业,在儿科历来是最繁忙的,而且是最伤“脑神”和“眼神”的岗位。贾立群为了这份事业,坚持“住在医院附近40平米的房子,24小时随叫随到”,默默值守20年,这需要何等的精神,什么样的境界啊。现在儿科繁忙,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想逃离儿科,越来越多的医学生不愿选择儿科。儿科累,还不是逃离儿科的主要原因,难以相处的医患关系才是医生们纠结的根本。
依我看来,医患关系其实就是唇齿相依的依靠关系。患者依靠医生解除病痛,医生依靠患者成就事业,于哪一方来说,都不存在“求”和“被求”。贾大夫缝住口袋,并不是有意要把病人的感恩挡在门外,他是要表明一种态度,医生是救人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当前的医患关系有些微妙,很多患者并不了解医院正常的诊疗流程,将“看病难”寄托在找关系、打点医生来破解。也有个别或少数医生,把焦虑的患者和有些过激的行为看成了对自己的不信任。有的地方有的时候,这种微妙的关系甚至发展成高度不信任的对抗,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其实,儿科大夫贾立群缝口袋事件还不能简单的界定为拒收红包行为,他是用这种另类的方式为业界立规建行。不收红包是任何行业需要坚持的底线,在治病救人的档口,拒收红包是一个医生最起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何况,收受红包也无助于目前繁忙的儿科走出窘境。儿科很累,儿科医生面临不小的专业风险,这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将是一种业界常态。坚守这份职业,选择这个职业,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来支撑,贾立群毫无疑问就是这个力量的榜样。
和谐的医患关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彼此构建信任开始,信任的基础需要先伸出橄榄枝,把自己置于可信的“桌面”,让对方来了解和评判。奔忙得不知疲倦的贾立群,在和患儿家属沟通的“桌面”上,展示的不仅仅是塞不进红包的口袋,还有口袋里扎牢 了的彼此信任的医患关系。
医患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很简单,简单得只需一根线来牵。
注:《健康时报》约稿,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