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怀左同学
01
12月的考研在即,回想两年前的现在,我应该正穿着棉衣在楼道里背书。倒计时的每一天都很紧张,有期待,有害怕,有焦虑,但更多的,还是自我安慰。
“加油,考上以后,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心理暗示;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什么都不考虑,像傻子一样往前冲。因为很多时候,想太多,反而什么也做不成。
经常有学弟学妹向我打听研究生的情况,没办法直接说好坏,那就来聊聊实际生活感受吧。
考上研究生以后,我越来越不快乐了。
也许,这就是实际现状。

02
我有一个学姐,她在考取了川大的文学研究生之后,经过考虑,选择了退学。当时我不懂她,觉得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放弃实在太可惜。
后来她进入了银行,我们聊天时,她说:“我是女生,等我研究生毕业年龄就大了,可塑性弱,机会少,就业压力会大很多。”
多少人曾以为考上研究生,就等于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但事实是,读研后,还会有更大的就业压力。
又有多少人,在读研期间看着以前同学混得风生水起,而仍然身在校园的自己,压力倍增。
心里想变得更好,现实里,却是逆水行舟。
想象和现实,总有许多不同。学历越高,家人的期待越大,他们总以为高学历就是高收入,却不知道,高学历其实也意味着更窄的就业面。
本科出来是广阔天地,想闯就闯;硕士出来后走的是羊肠小道,顾虑重重。
记得以前在书上看过一段话。
“很多人觉得读研是深造,是上进,是找到更好工作的前提,是成才的途径。其实本科生和研究生就像两个不同的瓦窑里烧出来的瓦,后者因多了一道工序而成为少数特殊建筑的专用材料,至于两种瓦的前途谁更远大,谁都不能做一个统计学的判断。”
原来,大家只是两种不同的瓦。
明白了,考研不是时尚,更多的,应该是自己慎重考虑后的选择。
03
孤独,是研究生的常态,大家都不小了,抱团的时候少,单干的时候,越来越多。
二胖说她研一刚开学时特别烦躁:“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宿舍关系冷冷清清,好多课程和想象中不一样,当时我就想,我肯定是脑袋进水了才选择考研!”
本科时,舍友哄哄闹闹;读研后,一个人早出晚归。
做多少事还是其次,毕竟奋斗是应该的事情,但最让人难受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知道自己每天看文献、查资料,埋头搬砖有没有意义;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喜欢做学术;不清楚毕业后自己要找什么工作……
有的导师不管学生,有的导师太管学生,很多人都说,一个学校的精华在本科生,其次是博士生,最后才是研究生,不上不下。
今年六月,送别研三师哥,一个师兄在武汉就业了,工作并不是很乐观,他说:“经常陪老板喝酒,前几天刚去医院看了下,上司比我小好几岁,我还得叫人姐。”他说会经常回学校找我打球,但我们已经很久没聚了。
梦想中的文学研究生是读书创作,其乐融融,现在接触的,全是自己并不那么感兴趣的冷冰冰的文献和看不完的理论。
不读作品,只看理论的我们,与社会越来越脱节,毕业后,我将会学多少屠龙之术?
04
和朋友倾诉时,聊到了这些事情,他说:“你想得到什么,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天下永远都不会有免费的午餐。”
确实,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还在学校的我们,即使有再多其他想法,首先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硬性任务。
研一刚入学时,我也有找不到方向的迷茫感,我们年轻的肩膀,总会压太多未来的重担。我考虑三年后出来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考虑车房,考虑各种零零散散。
但想再多,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焦虑,对未来,没有半点益处。
我只是个普通人,有太多的无能为力,所以留给我的,只剩下埋头苦干。
先确定自己的方向,不要三心二意——不是做学术的料,毕业就准备就业。有了目标,之后的动作就会清晰很多。
再规划三年生活:学理论确实可以让我看得更远,要好好学,但不能死学,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选择一个爱好,用三年时间做到最好,考虑后,我选择了写作。原因很简单,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写作是最好的社交货币,通过文字的传播,我可以认识更多人,推广自己,开阔眼界,增强人脉。
接下来是第三步,接触各类优秀的人,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一步还没有展开,我还在积累资源。明年吧!我打算开始陆续组织线下活动,期待认识更多优秀的小伙伴。
学校是一个需要我们进去学点东西,然后接着走出来的地方。
05
我是怀左,现在研二,距离毕业还有20个月,我不知道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只能尽自己的心力,多做点事情。
年龄越来越大,每一个选择,都是人生的转折。
想法还有很多,但最简单的,只有一条。
不想辜负,也不敢辜负。
朋友,你是不是,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
现在只是尽自己心力做一些应该做的事,四六级,司考,计算机二级。
不过这又何妨,读研能够带给你的不单是知识的加深。最重要的是你在读研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人、事、以及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视野的加强。打个比方,本科的时候,你也许只能看到5,但是读了研,身边的人会影响到你,也许你回看到7,这就是进步。
以前我们会羡慕那些读研的,感觉其高不可攀,但是当我们真正读了研,才发现,我们也只是个普通人,身上的担子也一样不会少,反之。但是有一点你需要认清的是,你心里上的优越感,确实会随着年龄的增涨,知识的拓宽,以及思维方式的变更,让你有了更多的心里上的优越,因为你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差,因为你进入了研究生的大门,就已经证明了你比很多人强,最起码你努力了,并且做到了。
——致正在奋斗的每一个人。
现在大二,想考研,现在正在努力准备,看书学习实践,好好做,一切都不会太差。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搞科研。
甚至于再过十年,你会发现,书读的越多,竞争力越差。
现在大学学的课程,基本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的大部分都用不到。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呢?
这句话,你和编订教学大纲的人说吧。而且最骚的一点是,编订教学大纲的那些人,大多数从来都没有正式的去社会工作过。
还有一点是现在的教育年限太长,而新技术更新又太快。时时刻刻有新职业冒出来,这个职业,你在填志愿的时候,是肯本不存在的,你上哪学?
现在之所以大企业,好公司还招211啊,985之类的学生,不是看中了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而是看中了他们学习的能力。是因为能考上211,985的学生,平均智力、学习能力明显强于普通学校的学生。
现在就有这么一种趋势,你辛辛苦苦读完研,出来发现并没有某些本科毕业的同学混得好。
你本科专业不好,读研是一个既能转专业,又能拿学历的好东西。
你本科专业不好,读研继续本专业,那基本可以说,这几年浪费了。
其他本科毕业的同学,这几年时间早就转行了。
我说这么多就是希望咱们所有的读者在决定考研的时候懂得规划自己的未来,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本科生可塑性比较强,研究生不同,基本决定了你以后的生活轨道,工作环境,生活方式。迷茫是一定的,但迷茫是否是因为不清楚自己未来的生活,或是还未规划好?希望大家能尽快度过迷茫期,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祝好!
做得更多的是查资料,有些学校的信息披露的很少,并且历年真题前辈笔记什么的…不知道自己不会查还是真的很少,同学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信息渠道吗?
未来从事教师行业,一直在写作,从未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