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庄子与惠施有一场关于“无用”的经典辩论。惠施对庄子说:“你所有的言论都是无用的。”庄子说:“懂得无用的人,才可以和他谈有用。譬如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而已。但是如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方都挖掘至黄泉,那么人的立足之地还有用吗?”惠施说:“无用。”庄子说:“那么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清楚了。”
真心觉得庄子这番言论精彩。没有无用之物,那么“有用”的用处也就失去了依存之所。
联想起之前“数学滚出高考届”的言论,大家认为数学学到小学也就可以了,我们买东西能算清账,能计数,会加减法就行了,学函数干什么?学什么几何的平行、对角线?我们以后也用不到啊!
还记得上大学后,我终于不用学习数学的兴奋心情。因为据说高数很难的呢!可是好景不长,我们开了门逻辑学,据说是替代数学的课程,学起来也不容易。直到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判断推理一样不少。
如今想想,数学真的没有用吗?
我相信学过数学的人肯定都会持否定态度。因为数学虽“无用”却给了我们逻辑思考的能力和严谨的态度。从小学开始,数学就不同于语文和英语的读、写、背,它教给我们的是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需要运用自己的分析才能解答出同类问题。
如今,虽然我们生活中不用解方程,不用算函数,但是这种能力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那写作来说吧,逻辑性就是很重要的一点。没有条理的文章,你看得懂吗?
所谓“无用”,其实大有用处!
02
还记得我们上学时,音乐、美术课常常被“挪用”,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又不考试,又不能提高你的学习成绩。”
工作后,很多人也质疑我天天学英语:工作中又用不到,学那干什么?我读书,同事也会挪揄我:好好管孩子就行了,花钱买书的钱不如买两套漂亮衣服穿。
还记得我开办作文辅导班的时候,跟家长说,假期可以让孩子读一些名著,增长见闻。家长质疑我说:哪有时间读那个?考试又不考,还是好好学习课本知识吧!
我们为什么总是拿“无用”在评判一件事情呢?究其原因,是我们太功利化了。
学校的教育功利性地追求分数,只要片面的成绩;工作后,我们又过分注重技能,认为不能快速让我们得到实质性帮助的东西都是无用的。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很多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但是在你追求它的过程中,你所获得的思维锻炼,以及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甚至你所走过的弯路,你的绝望和痛苦,都给你带来了莫大的收获。
我们看待知识,不能用功利性的“有用”和“无用”来评判,对你有用的东西,对他人未必有用;而对他们有重大帮助的技能,也许对你毫无帮助。
从来就没有“无用”的东西!
03
但是,知识的海洋浩渺无穷,真理更是没有边界,我们再来一个没有“无用”的知识,怕是要把每一个“有志青年”累惨了,结果可能还是一无所成。
虽然没有“绝对无用”的知识,但是有“相对无用”的知识,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古“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我们肯定不能什么都想学。比如“一万小时学习定律”,还有“7年成就一个领域专家”,这些肯定需要你在一个方向持续发力,分散发力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先找准自己的方向,然后所学的知识围绕这一个方向,与此无关的知识就是“无用”。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你甄别知识对你的“有用程度”,在此程度上慢慢向外发散学习,你的知识才能构成一个体系,你才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第二、不要过分迷信所谓的“技能”。如今“技能”当道,大家都纷纷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究其原因就是大家急于求成,只重结果,不看过程。而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变成了只会执行的“机器人”。
因为技能只是别人总结出来经验之果,没有大量的理论和知识的栽培,哪能结的出来果实呢?
技能不是不可学习,但是切忌“舍本逐末”,放弃知识理论沉淀,转而追求所谓的“技能”。
第三、思考加精研。有人说,网络小说“无用”,有人说狗血电视剧“无用”,还有人说碎片化知识“无用”。其实这些东西如果经过我们的思考和精研,都可以成为我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比如,有些作者看网络小说,能看出套路和框架,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有的人靠研究狗血电视剧成为了编剧;有人利用碎片化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带来很大的成绩。
深入思考加精心研究,可以把每一个看似“无用”的知识,变成自己宝贵的财富。
总之,找到适合自己“有用”的东西,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看似“无用”的东西。透过现象思考本质,精于研究善于发现,世界在你眼里,无处不是熠熠生辉的知识海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