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古樟村种满了古樟树,千年樟树叶遮天, 一缕香魂绕树间。人们安静并且贫穷地生活在这里。
直到有一天,一位乡村老师从城里带了甘蔗也带了改善贫穷状态的希望。于是,这里成了武宣县城种植甘蔗的第一村。随之,古樟树便被成片的砍掉,村民们用卖掉古樟树的钱来购买拖拉机、机械化器械来收割庄稼,生活条件似乎是改善了不少,人们筑起了砖瓦房,成片的瓦房整齐地直立在村子里,这个时候大概就是村子最辉煌的时候了,但是古樟树却没了,仅存着现有的几棵显得整个村子更加孤独。没有古樟树的村子怎么能够称得上是古樟村呢?
古樟村村委副主任说:“那是我小时候的事,我们一群孩子会坐在古樟树下看着大电影,那个老师已经不在了,他的后代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在感激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也发出了叹息着。正午的阳光及其刺眼,村委会门口还有着几株小小的古樟树,沉重地喘息着。
如果以自然环境的牺牲与信仰的牺牲作为发展的代价,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或许在扶贫发展的路上,人们真正做的应该是利用自然环境,而不是生硬地改造自然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这里的人们便开始流行外出务工,村里的男人跑去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们在这里生活。但是他们外出务工便真正能提高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吗?并没有,这里的人们平均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耕地也开始荒凉,这里有着200户人家,2016年,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26.81%,村子里面有8户人家无稳定住房,也仅有三个“双高”、甘蔗合作社。这里的孩子上学需要从去到别的村子。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去到别的村子,读初中的时候需要去到乡里,高中需要去到县城里面。苏祖先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古樟村的那些事祖先家有四个孩子,两个女儿在读高中,两个儿子在读初中,最大的不过17岁,最小的13岁,四个孩子的求学成了苏祖先家贫困的真正原因。苏妈妈23岁时经人介绍嫁给了忠厚老实的苏爸爸,那个时候的苏爸爸一贫如洗还带着一位有着智障的哥哥和一位老人,苏妈妈坚持嫁给他,并生下了大女儿,由于想要个儿子,于是选择了再生,没想到还是个女儿,这让家里的老人很失望,于是过了2年又准备生,终于生了第一个儿子,可是这一年苏爸爸的哥哥因为智力残缺,走失了,直到现在也没找到,他们就决定要生第四个孩子当做大哥的孩子,于是第四个孩子便诞生了。
这样的生养思想观念让他们的家庭更加贫困。好在他们对孩子们教育还是很重视的。大女儿从小就聪明好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现在刚步入高三的她在这次的期末考试中成绩位列第四名。明年就要参加高考的大女儿要比往日更加努力,贫困并没有使她成为同学中的“异类”,使她放弃求学,反而让她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和友善,激励她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二女儿刚参加完今年的中考,也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苏家对大女儿的求学表现出了很大的支持。家庭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苏祖先一家为何还要对四个孩子的求学不抛弃不放弃?苏妈妈不只一次的说,“孩子喜欢学习,我们也不能说什么,就让孩子学!”那她们的学费是从哪里来的呢?
古樟村的那些事每年农收的时候,苏祖先就给别人家收割,赚着每天50块钱的辛苦钱,但是这样的赚钱日子也不是天天都有,加上自家1亩多的农耕土地,以及外出务工的人借给他家三亩的土地,每年收入大概仅有7000块钱,还有借此养活一家七口人,包括四个还正在上学、无法经济独立的孩子。这样的收入完全无法满足这家人的所有开销。为了供他们的孩子读书,于是他们就向亲戚家借钱,好在亲戚们也愿意借给他们,说是“孩子要读书,他们家孩子挺争气的”,每年过年,苏祖先家也会很积极的先把一些钱还给这些亲戚。有时候亲戚们觉得他们家是在是太贫穷了,就说“你们先用着吧,用钱的地方还多的是”。2016年的时候,思灵乡黄乡长在走访村民的时候,看到了这家人的困难之处,让他们写了贫困申请,成了贫困户。这家人成了黄乡长的帮扶对象,通过扶持产业(养了七头猪)、转移就业(鼓励打工)、教育培训(学生上学补贴)、金融扶持(小额信贷)这一系列的扶贫措施使得他们家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并且就在当年,他们家便在附近盖起了房子,一家七口也总算有个稍微宽敞的地方住了。虽然他们现在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但是他们对未来的好日子充满了信心。他们说:“孩子会长大的,孩子会有出息的,大女儿一定会考上好的大学的”。这样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孩子的自豪之情。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将全部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40多岁的苏妈妈操持着家里的一切,苏爸爸也在靠着自己辛勤的劳动(务农与养殖)改善着生活。大女儿、二女儿一个月回一次家,两个儿子也一个周回一次家,家里便显得很空。苏祖先家很感激黄乡长,他说:“黄乡长他们很辛苦的,村村走访,户户走访,要不是黄乡长这样帮助我么,我们现在会更加贫困的”。
因落后的生养思想观念致贫,但是好在对教育重视,又肯付出辛勤劳动,尽管因学致贫,但也可能因学致富,因勤劳致富。在扶贫的路上,干部和群众都应该要懂得致贫的原因。这样精准扶贫才能落实,从根源上断绝贫困。
古樟村的那些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