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读书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喜欢到理解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喜欢到理解

作者: 妆妆为伊 | 来源:发表于2019-03-27 21:52 被阅读20次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尤其这几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少年时读这诗,说不出所以然,就觉得很好,充满了美感和哲理性,还有那种类似人类在自然面前渺小、人生无奈等意味,总之是它的含义很大很广很深,再说其他,也实在说不出了,阅历和知识面总是决定了一个人当时的鉴赏能力。

          尽管如此,这不影响我喜欢它,这么多年来,经常诵读,反复思考。

          说来有趣,也不怕人笑,这么多年来,我对这首诗是爱到痴狂,算是一种相亲相爱的关系。也许,每个人和每首诗歌,也是有宿命和渊源的。

          是这样的。本身呢,大家都知道,整首诗就是一幅瑰丽的夜景,而我呢,通常假如是在入睡前闭眼吟诵的话,往往就是,诗人描绘的那方天、地、水、土、花、草,人的大时空意境,立马三维立体如现实一般扑面而来,我还自动脑补一轮明亮的圆月。说来神奇,那轮圆月,在我暗自吟诵时,它就那样明亮又孤独地悬挂在一江潮水的上空,伴随着一丝丝江边湿湿的风和周边偶尔飘散的云块,有一瞬间那就是一位神秘情人,他来自于不可预知的远方,我们相识相知几千年,但天地阻隔,咫尺天涯,我们此刻除了彼此默默相望别无他法,他独自熠熠生辉,我独自黯然神伤。说起来很不可思议,但事实上真是是如此,每每吟诵,每每如此。

          我不是迷信也不是宿命论者。但我相信渊源的东西, 为什么说不呢,世上未知的人事太多。

          喜欢一首诗,就跟喜欢吃一种食物一样,反复吃,使劲吃,也不腻味,还是吃不够,也是挺奇怪的。少年时我只能默默诵读,现在更好了,网络上有了语音版本,我就经打开听,这个意境就更美妙了。

            前一段时间,偶然听了台湾蒋勋先生的诗词讲解才醍醐灌顶,全完明白。原来,我的理解和判断还是挺准确的,虽然整首诗都很绝妙,但是,一直以来,我喜欢的这这几段还真是非常的高超,绝非一般手笔。为了不囫囵吞枣,我决定把蒋勋先生评论的原文摘抄如下:

         

          “江畔何人初见月”,张若虚在公元七世纪左右,站在春天的江边看夜晚的花朵,然后他问,谁是在这个江边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这个句子字面意思一点都不难懂,可我们听到这个句子会吓一跳。

    我们在任何一个黄昏在西子湾看到晚霞,如果问谁第一个在这里看到晚霞的?那就问到本质了。

    通常我们很少看到这种重的句子,因为这完全是哲学上的追问,他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

    我们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时,才会有这种感觉: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种句子在春秋战国出现过,就是屈原的《天问》。

    屈原曾经问过类似的问题,之后就没有人再问了,农业伦理把人拉回来,说问这么多干什么,你要把孩子照顾好,把老婆照顾好。汉诗里面会说“努力加餐饭”,唐诗里面的人好像都不吃饭,全部成仙了。

    他们问的是“江畔何人初见月”,关心的不再是人间的问题,而是生命本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边的月亮现在照在我身上,可是江边的月亮最早什么时候照到了人类?这个句子这么重,所问的问题也是无解。唐诗之所以令我们惊讶,就是因为它有这样的力量,也就是宇宙意识。

    大部分朝代的文学没有宇宙意识,可是唐诗一上来就涉及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也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的、无限的时间跟空间里的茫然性。我觉得茫然绝对不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

    狂喜与悲哀同样大,征服的狂喜之后是茫然,因为不知道下面还要往哪里去,面对着一个大空白。“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步一步推到“空”的本质,当水天一色的时候,变成绝对的“空”。

    生命状态处于空之中,本质因素就会出来。这是《春江花月夜》第一段当中最重的句子。

    这么重的句子出来以后,接下来怎么办?神来之笔之后就是平静。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读到这两句,就想张若虚下面要怎么收?因为下面还有一大半。

    其实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应该会停下来,不会再继续读下去了,我们会被诗人带着去想这个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们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接下来给出一个非常平凡的空间,也就是回到通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是他完全用通俗性的东西来把“江畔何人初见月”这么重的句子收掉,第一个段落就此结束。

    任何一个创作者写出一个惊人的句子,涉及哲学命题的时候,一定要用比较相反的方法再往回收,不然读者会没有办法思维。“人生代代无穷已”,就是人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没有停止。

    这是很通俗的句子。唐诗好就好在可以伟大,也可以平凡、简单,因为它什么都可以包容。如果选择性太强,格局就不会大。比如南宋的词,非常美,非常精致,但包容性很小,只能写西湖旁边的一些小事情。而唐朝就很特别,灿烂到极致,残酷到极致。

    我们常说“大唐”,“大”就是包容。今天如果我去做诗歌评审,看到“人生代代无穷已”这样的句子,会觉得真庸俗,可是张若虚敢用,因为他用的地方对。

    “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水、月亮每年都是一样的,水这样流下去,月亮照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是自然当中的循环。

    下面一句又是一个让我们有点思考的问句:“不知江月待何人。”其中的“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字,这里的等待是指江山有待,他觉得江山在等什么人。

    我们回想一下,当陈子昂站在历史的一个高峰上,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之所以如此自负,是因为他觉得江山等到他了,在古人与来者之间,他是被等到的那个人。

    生命卑微地幻灭着,一代又一代,可是有几个人物的生命是发亮的,是会被记住的?张若虚说“不知江月待何人”,里面有很大的暗示。

    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春天,在这个夜晚,在花开放的时刻,在江水的旁边,他好像被等到了。“不知江月待何人”是“不知”还是“知”?接着前面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同透露出的是唐诗中非常值得思考的自负感。

    接下来是“但见长江送流水”,水不断地流过去。自古以来,水被用来象征时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就是时间。在中国文化当中,水的象征性非常明显,一直代表着不断流逝的时间。

    “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用水做象征,来表达这个意思。“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张若虚,觉得宇宙间有自己不了解的更大的时间跟空间,刹那之间,他个人的生命与流水的生命、时间的生命有了短暂的对话。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一直都在为文学的形式做准备,但始终没有磅礴的宇宙意识出现,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识一下被提高到惊人的状态。

          不愧为大学者,以上的讲解让我更深更全面的理解了这首诗的意义。

          好的诗词有一种魅力,就是你不懂,但是你读了还是喜欢。但是,想去好好的理解和研究,还是需要更全面更深刻的去研究透了,才能明白其所含精华,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和欣赏它。

          通过蒋勋先生的讲解分享我们会明白,好的诗词,就好比一个价值不菲的经典艺术品,值得所有喜欢它的人反复地更全面地去把玩,去欣赏,去思索。《春江花月夜》,这首以孤篇而胜全唐的经典诗作,它的艺术创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喜欢到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kx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