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人并非是直接奔着成为作家的梦想去的。有些人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而用文字记录曾经经历。
有人些则是为了自省,用文字来整理思想进行反思。
有些人是用文字建造自己想象中的“蓝色城堡”。
我最初也是用文字来记录流水账,以纾解自己情绪的。
无论是哪种写作的目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尽量用准确地文字表达心中所想,而这个功力,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
在这里分享一些大泽在昌老师在《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中传授的,关于锤炼文字和精心描写的小技巧。
我们日常练笔可以加以练习,在阅读书籍时,也可以带着局外人的目光对探究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传递思想的。
一、让文字富有节奏。
读起来流畅的文字,和读多少遍都形成不了画面感的文字,差距在于“节奏”。就如同籼米和粳米的区别。
“籼米比较干燥,每一粒互不粘连,适合炒饭,用筷子撮不起来。粳米有较大的黏性,水分也多,彼此粘连成块,能用筷子撮起来。籼米般的文字,每一句结束都仿佛戛然而止,读者的意识会随之中断,所以情绪总是处于冷静的状态。……相反,粳米般的文字,句与句的衔接很顺畅,读者的意识不会,每个段落结束,也会流畅地进入下一个段落,读完一句进入下一句。持续阅读感觉不到痛苦。”
如何提高节奏感呢?我根据书中内容,归纳了三点:
1、重复使用同样的语尾。
提高文字的节奏感的技巧之一是重复使用同样的语尾,比如“击中了”、“跑开了”、“逃掉了”。除此以外,我们还习惯用排语句,使句子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起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的作用。中国文字的韵律,也容易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多读几本中国的诗词,或许能受到启发。
2、适当改变文风。
在小说的高潮场景中,还可以改变文风。故事是由“小高峰—低谷—较大高峰—低谷—大高峰”连续而成。低谷部分至关重要,含有一个高峰相关联的信息,读者在这部分若是读得不顺利,就不会产生对于高潮的期待和兴奋。
这一部分我觉得《战狼2》这部电影诠释得很切合。全程看完,无一丝瞌睡的迹象。从刚开始,冷锋脱下军帽,打死恶霸,算是一个小高峰。在监狱时,女友让签结婚协议书,以及和非洲小男孩工作的日常,算是小低谷。在小低谷中,画面较为平静,人物对话比较精炼、有趣、轻松。让人不禁从人物表情和对话中去推测人物之间的关系,为下一个高潮的来临,做好了铺垫。
电影人物形象比较铁血,但我们看到在对于孩子和女人的时候,他往往富有幽默感,小玩笑和眼神充满温情,很人物形象更丰满。
还有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台词:
“你妈妈有没有告诉你小孩子不能玩枪吗?”
“你妈妈有没有告诉你,别招惹熊孩子吗?”
这是一位壮汉和一位傲娇公子的两句台词,在电影中不同场景出现,简短有趣,调节了气氛,还暗示了傲娇公子在这场保守战中的成长。
3、换行。
换行是为文字创造节奏的为数不多的技巧之一。文字如果保持同一密度,想强调的句子容易被淹没。如果换行,但两个长句中突然插入短句,这个短句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我们阅读公众号的文章中,经常会发现编辑将一段话拆解来写。比如前面描述,后面的观点要另空一行。我们常用的连句,“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往往是分行来编。这样换行,使得句子较短,不易造成视觉疲劳,还使人们在快速浏览中抓住重点。
二、写出准确的文字
1、不懂不用,要用必懂。
要冷静地观察自己的遣词造句。要怀疑自己的母语能力,勤查字典。
7月份,温高很高,炎热异常。我就想起一个词“七月流火”,记得还有一首歌的歌词就是“七月流火是伏天, 有人忙来有人闲; 兄弟生来肩并肩, 热血正当年……”,便打算用在文章里来表示炎热。在修改时,觉得这个词还是再查证一下。检索了一下,发现果真不是我想象的意思。”七月流火“实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与我们理解的正好相反。
2、反复推敲,以求精准。
传达信息最重要的是准确,人们信往使用暧昧的表达方式,误以为这样的表达就是文学性的表达。另外,逻辑性也很重要。必须冷静判断自己文字的逻辑性。
如何让文字更准确、避免逻辑矛盾呢?那就是冷静下来,反复的推敲。
准确的文字源自精准的措辞。
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就为了一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拿不定主意,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的困惑讲了出来。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3、注意常识和逻辑。
准确且富有逻辑,是写作的基本功。大家必须冷静地判断自己写得文字有没有逻辑性,一句话中的内容是否从头到尾连惯而不矛盾。
我受益的加强逻辑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列大纲或者用思维导图来梳理要点。在正式开写前,先利用头脑风暴风将要点罗列下来,再进行归类,列出框架。根据框架填写。
比如这一章,我原本按照作者所列的小节来写,发现好几个小点讲述的是同一个意思,那我就需要打乱重排,将一类的归在一起,并按自己的理解写出小点。
《战狼2》的亮点很多,但有一点常被吐槽,那就是逻辑性。电影完全塑造了神级一样的超级英雄。有人评论为非洲版的手撕鬼子,主角过于开挂,总是能满血复活,这可能是动作片的通病。但我们在小说创作中,需要注意这些常识和逻辑性,避免主人公高大全、无限生命。
三、把握“三要素”,要注意张驰缓急
1、、做到“八分感性、两分理性”
准确且富有逻辑,是基本功,除此之外,文字还是武器,刺激读者的情续,使读者期待高潮的到来。有朋友曾经拍了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记录片,在解说时,往往容易边哭边讲解。一方面是因为亲眼目睹了留守儿童生活的艰难,感情带入,另一方面有“用语调来加强感染力”的误区。老师在指导时,就建议解说员用平淡的语气去讲述,让观众将注意力从解说员的情绪上转移到画面中去。
这也是大泽老师所强调的——作者要站在“第三个自己”的立场中,做到“八分感性、两分理性”
如果作者在叙事部分也眼着一起感动 、哭泣、恐惧,反而不能把感悟传达给读者。
2、描写好“三要素”
场所、人物、氛围是描写的“三要素”,小说就是围绕这三个要素展开。比如场景占40%,人物之前登过场,占比“5%”,剩下的“55%”应该是氛围。在设定场所前,应该详细地定好颜色、亮度、温度、气味等因素。比例分配好,用浓墨重写重要的部分,这也是上面说的张驰缓急。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战狼》的开场部分,如果用文字描述该如何写呢?三要素占比是多少合适呢?场景是在拆迁的村子,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的颜色:褪了色的对联,灵堂上的白花,有推土机,可以想象它肯定有轰隆隆的声音,空气中说不定弥漫着灰尘。出场人物稍有点多,比例应该提高至10%以上。我们看到语言对话倒不是很多,而人物表情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这部分就是重点要描写的氛围了。
在必要的部分灵活使用比喻,关键场景要做细致的描写,不能用比喻一带而过。也就要需要把握张驰缓急。描写要有浓有淡,以突出场景中最重要的事物。
艺术皆源于生活,加强观察力,多动脑思考,多多练习。或许某天,你的文字也会同《战狼2》中冷锋的动作一样,步步精准;你描写的场景仿佛也能让读者置身于3D场景,瞬间暴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