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首《海行兮》,又译作《如果我去海上》,是岛国的一首军歌,歌词源自大伴家持的《万叶集》,二战期间对岛国人影响很大。看看这种歌词,满是尸体和鲜血以及大君,难怪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百度说,大伴家持是奈良时代的诗人、政治家,生于718年(养老二年)左右,卒于785年10月5日(延历四年八月廿八)。其出身于武门名族,因仕途不遇,诗作哀婉。他是岛国最早和歌集《万叶集》的主要编者,也是该歌集收录作品最多的诗人。
译文版本一:
海行水渍尸;山行草生尸。
大君身边死,无悔无返顾!
译文版本二:
海行兮,愿为水中浮尸;
山行兮,愿为草下腐尸。
大君身边死,义无反顾!
译文版本三:
如果出征去海上,尸随浪花浮海面。
如果出征云山上,荒草覆尸亦无妨。
吾为君亡,死而无憾。
岛国之为岛国,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限制,养成了特殊的国民性格。我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认同者:每个国家的国民性格,都与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中国人为什么习惯守旧?农业社会,四季循环,规律性在那儿,按照去年的搞法来就行。真要出乱子,比如哪儿发洪水的,换个地方呗,中国那么大,换到其他地方就是了。所在过去灾荒年代,逃荒的人很多,但到了没有灾荒的年代,大家就忘了伤疤。
长城,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但是农业时代,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不是跟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思路,一模一样?有一年从西安往延安走,发现西北人都喜欢弄个小院子,再穷的家都有一张双开的大门,门上有铜钉。我就想到:自成一体,躲进小楼成一统,面子问题。有没有关系?
所以去看一个岛国,天天跟自然作斗争,对死亡看淡,甚至以死亡为荣,是不是很正常?天天面对自然灾害,所以大事面前反而淡定,是不是有这种性格?为了生活,总要拼一反,所以冒险精神是不是强一些?在欧洲,岛国,冒险,所以有了海盗文化,那就是地理环境加上科技条件使然。
任何一种性格都是有利有弊,看看二战及二战以后的岛国史,印象极为深刻,每一举动无不与其性格有关。
既有可学之点,又有可憎之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