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对于同种的认识我们有相应的认识。有时对于同种认识,我们各持一种意见。有时却持有相同的认识。这到底是为何,为何有些认识能成为认识,有些认识还只停留在意见。我想这离不开物的属性与人的主体性。
假设有A事物,1路人对A的理解为a,2路人对A的理解为b,3路人对A的理解为c。现在假设a,b,c是完全不同的意识模式,分别称作a意见,b意见,c意见。假设思维过程无损,A事物与各种意见的关系怎样。首先可以得出一种逻辑,1根据A产生出a,那么a可能等于A,或者大于A,小于A。如果等于即a=A,那么称a认识为事实。a大于A,称a认识为联想。a小于A,称a认识为意见。这只是我们对于意识模式的讨论,那么同样对于物A,如果A能完全用意识表达出来,称A为确定物。如果A不能被完全表达出来,称不确定物。如果存在由A物产生a,仅能产生a,假设在现有的意识全态下。那么此类的认识模式,为确定性认知。如果存在由A物同时产生多种a,b,c......,那么此类的认识模式,为非确定性认知。
当然上述的逻辑定义或公式没能说明,本质上的原因。A物可能包含着a,b,c等多种特性,或者还有1,2,3等隐藏特性。某种特性都由各种组合的粒子组成。特性与特性之间的关系,也即粒子与粒子间的关系,最终总是有某种相同的粒子。那么特性a,b,c就可以发现特性1,2,3。进而逐步的扩展认知。1人,2人,3人,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分别看到A物中的,a,b,c。或者看复杂的ab,ac,bc。现实中的因素更多,导致的认识也更广阔。那么我们能够通过a,进而了解b,c。通过一定的时间H,就可以把原来争论的变为熟悉。
1人,2人,3人。尽管在A,B,C等方面有不同。但在F,G,J等方面有相同。1人以A视野,2人以B视野,3人以C视野。假设在其余方面都是相同的。那么如果1人以B视野,可以到达2人,同理每个人都能通过不同的视野到达别人的意识。产生共鸣,或者理解。
有一种A产生a意识,1,2,3.....所有人都有a意识。那么所有人1,2,3都有相同的a,相同的部分。或者另一种角度,1,2,3是同类,意味着有某种相同的部分。相同的部分再不断的追寻相同。再换一种角度,最初必然有一种A物质,经过H时期的变化,产生1,2,3。其间必有相同。相同的量为H时期A物质的周期数。
如果1人想了解A物,产生a理解。2人了解A物,产生b理解,等等。a理解未必合于A物及A物的任一部分。1人却坚信自己思维正确。2人通过a的方式进行理解,又加以1人特有的F,G。1人发现自己的问题。2人又同时拥有a,b理解。在Z的过程中,1人产生的N情绪,会带来M行为,M行为当然是消极的。如果a不能经过K的检验,那么N情绪不会产生。如果O时间段里,未经K的检验。那么N情绪是否有益。或者一种极消极的情绪。在a趋于K内,a的性质如何,N的性质如何。称这一段时间为L,或者真空。在L内,a应如何,N如何。若L内,a反映的行为E正常运行,N应忽视a,重视E。如果L内,a反映的行为有异常,N应注意a,在一定的时间P内,若正常,N应忽视a,重视E。L内既不能表明a正确,也不能说明a错误。在L内无任何检验时,若加入A,B,C情绪可能引起性质的变化。在L内有一点检验,应重视实践X。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