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谈到爱情教育,这在我们看来真的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我们的教育体系在爱情教育方面显得相对保守和滞后,我们在学校很少会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爱情,觉得这不应该出现在高中以下的阶段。而且这也和我们传统受的教育有关,我们总会去逃避这样一个话题。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观念中,爱情往往被视为一种私密且敏感的话题,不宜在公开场合讨论,更不适合在学校教育中涉及。许多家长和教师倾向于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业上,认为爱情是成年后的事情,与青少年的成长无关。因此,“早恋”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应运而生,它往往带有贬义和否定的色彩,被用来形容青少年过早涉足爱情的行为。
然而,在阅读李镇西老师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会发现真的很先进,在书中也提到了关于爱情教育的看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一开始就不应该嘲笑学生中出现的爱情,更不能粗暴干涉少年的情感世界。他说:“在培养高尚的爱的情感中所取得的成绩,是衡量一位教师的教育艺术的尺度。理解爱情,就意味着理解一个人的心。相反,对待青年男女的爱情抱轻蔑乃至嘲讽的态度,恰恰说明教师的教养水平低。”
关于学生“早恋”这种敏感的话题,在课堂上往往是避而不谈的,充其量就是告诉孩子“早恋”的坏处,这样的教育反而让孩子觉得他们喜欢别人这件事本身就是错的,或者是“不健康”的。孩子们彼此喜欢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对方肯定有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早恋”这件事本身就没有错,是因为孩子小不具备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情感如果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可能真的会酿成“大错”。所以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问题,实质是老师“爱情教育观”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呼吁在学校教育中引入爱情教育。他们认为,爱情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通过爱情教育,青少年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如何尊重他人的感受,以及如何在情感世界中保持独立和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不疑的是,高尚的爱情种子需要在年轻人产生性欲之前好久的时候,即在他们的童年、少年时期播在他们的心田里。……真正的爱情主要指男人和女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心理交往的领域;在爱情中,生物的本能因素应服从于道德审美因素,后者要使前者趋于高尚:使精神生活变得充实完美、丰富多彩的前提条件,需要在少年时期,即在人的精神力量形成初期建立起来;在人产生性欲之前,就需要在他们的心灵里培植道德力量。这种力量能把精神交往中的道德审美因素摆在首位,并使性欲趋于高尚,被置于次要地位。”
在孩子还没“谈恋爱”之前就应该告诉他们什么叫真正的爱情。多么朴实而深刻的道理啊,作为教育者,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仿佛如获至宝,刹那间对爱情教育豁然开朗了。尤其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爱情的教育》中说的“我坚信不疑的是,高尚的爱情种子需要在年轻人产生性欲之前好久的时候,即在他们的童年、少年时期播在他们的心田里”更是让我感到教育家的对教育的敏锐性和前瞻性。一时间,我甚至觉得懂得教育时间比懂得具体的育方式更加意义重大。开始进行爱情教育的时间,我们明白了,但用什么样方式进行爱情教育则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这种教育一定不是单纯的说教。我理解,应该是培植孩子们内心基于人道主义的道德力量、对美的责任感和创造美的能力,因为这些都可以给人以巨大的幸福。同时,将爱情教育和自我教育联系起来,促进人格教育。
我们现在常常把爱情教育有意回避了,当孩子们需要的时候,很多教育者(家长和教师)置若罔闻;当孩子们出现了爱的情感时,又粗暴干涉,竭力扼制。静下心来想想,这样的做法是不是错了?没有人天生会爱,爱的能力需要培养,作为教育者,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孩子们在爱情方面无师自通呢?无师自通在爱情方面需要付出的代价有时孩子们承担不起。不过,爱情教育确须具备敏感、谨慎、科学的特点,所以对家长和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