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差3个月38岁,我在规划自己的去世方式。
本以为还会哭到崩溃,但这一次,我很平静,平静到令自己欣慰。去年开始,多位家人相继生病、离世,让我顺理成章捕捉到“生前整理”、“生前预嘱”这样的字眼儿。
多次对“死亡”的思考,就像平时的消防演练、灾备预案,最初几次,要么进不去场景,找不到感受,要么就是想象得太过逼真,伤心、恐惧、不舍、悔恨,压得自己什么也想不出来。
过了很多次以后,是习惯也罢,是冷静或真的接受都好,总之,对自己的死亡有了提前的规划,没什么不吉利,反倒让我活得安心多了,因为你知道大事来临的时候“我是都安排好了的!”,有种没有后顾之忧的踏实。
其实前年年初的时候,已经见过“生前整理”的相关文章,但我更关注的是“整理”这个词,至于“生前整理”,我当时认为大概是退休后的人给自己的房间做整理吧。
而那一年,好几个家人都查出了不乐观的病,让我一下子紧张了起来,就很怕突然一下失去很多人。
对于亲人离事,我其实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唯一经历的是奶奶的去世。
但她当时已经70几岁,在床上躺了好多年,虽然是癌症,但是爸爸和姑姑们照顾得很好,而且奶奶当时是感觉不到疼痛的,这其实就大大减轻了我们全家人的痛苦。
奶奶的走,在我看来,已经算是一种寿终正寝,而且从奶奶去世后,我梦到她的时候,都比之前要开心更轻松。
所以死亡对我来说,没有特别真切的痛苦感受。
直到家人接连病重,去年春节里,姥姥又突然肠梗阻去世,原来死亡其实离每个人都那么近!
我开始关注死亡,找朋友聊死亡,找“生前整理”的课程,对自己的去世做了非常细致的思考和安排。
之前特别喜欢的一个B4的方格本,我拿来做“生前整理”笔记本,足足写了30多页的内容。
包括我想表达却一直没说出口的“道歉、道谢、道爱、道别”,关于我自己的重要信息,我的往事回忆,重要物品的去留和安排,我的心愿,我的遗憾,我想对重要的家人、朋友说的话,我想要怎样的的医疗,怎样的葬礼,想哪些人来参加,甚至给自己挑选了最喜欢的照片作遗照。
30几页纸,我断断续续写了好几个星期,有时候真的哭到没办法再写一个字,用了好几包纸巾之后,终于完成了以上的内容。
但这其实并不是结束,“生前整理”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要写出你要怎样过好后面未知的人生。经历了前面的“模拟死亡”,这部分的内容写得相当开心,相当清晰,这是之前完全没想到的效果。
今天再次规划自己的死亡,是因为拿到《我的死亡谁做主》这本书。这两年一直在关注生命思考的书籍。这本书的主题就是“生前预嘱”,虽然不具备法律意义,但它出自内地第一个推广“尊严死”的公益网站“选择与尊严”,他们推出了一份可操作可使用的文件“我的五个愿望”,比“生前整理”更正式,是对一个国际版本进行的本土化改良。
“选择与尊严”是开国大将罗瑞卿之女罗点点,和陈毅之子陈小鲁等人一起创办的,建议任何一个成年人都有选择自己尊严离世的权利,尽早考虑自己的“生前预嘱”。
我已经在网站上填好了“我的五个愿望”的文件,就差下载打印之后,让家人帮我签上名字,在最后那个时刻到来的时候,派上用场。
我知道没有人愿意面对这些问题,但是在我自己做“生前整理”的过程中,我的家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在我家这并不是一个被避讳的话题。
如今,我最大的心愿,是家人也能尽早思考自己的人生大事,然后安安心心、踏踏实实地过好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