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鲁迅《伤逝》:爱情易婚姻难,个人要独立,社会要共进

鲁迅《伤逝》:爱情易婚姻难,个人要独立,社会要共进

作者: 阿卷AJuan | 来源:发表于2020-04-18 20:17 被阅读0次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伤逝》子君”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大旗,他的作品中不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也有对旧社会的精准讽刺,切中要害,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鲁迅收录在《彷徨》里的短篇小说《伤逝》讲述了两名新青年涓生和子君在相恋抗争、结婚生活的故事,在组成了小家庭之后,他们却并没有从此过上幸福的日子,反而陷入了婚姻生活的诸多实际性问题之中,涓生对子君的爱逐渐消失,并抛弃了子君,最终子君抑郁而死。

    小说以涓生的人物视角进行叙述,为读者展现了婚姻是如何从理想走入现实的,这其中,既有脱离了经济基础的理想主义,也有恋人之间的所托非人,还有子君自身的放弃和妥协。

    爱情是简单的事情,可以只有喜欢和勇敢,但是婚姻却不容易。

    01、婚姻生活不是只有书本和新知,还有柴米油盐

    涓生和子君作为接受了解放思想的新青年,追求新文化,也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他们的爱情如火如荼,对于来自以家人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的阻挠,必然是要抗争到底的,所以子君才会毅然和家庭决裂,和涓生私奔而去,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期待。

    谈恋爱的时候,子君总是会好奇地专心聆听涓生关于那些新思想和新文化的高谈阔论。而等到一起生活之时,才发现诸事不易:找房子看了二十多处,最后选择了吉兆胡同的房子,吉兆吉兆却也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好兆头;添置家具也需要子君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虽然涓生说不必她来。

    在最初的新鲜和幸福过去之后,是子君忙于家务,无暇与涓生谈思想、谈读书。涓生失去工作之后,子君为了家里的吃穿用度而发愁,也一直努力筹钱,曾经养的油鸡一只只吃掉了,养的小狗阿随也被放生了——他们无力照养。

    每个人都渴望爱,对于爱情都曾有过美好的向往和期待,但是婚姻却不仅仅只有爱,婚姻家庭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涓生和子君当时正处于新旧社会交替之际,虽然有新思想的启蒙,追求个人婚恋自由,但还仅仅止步于此,冲动反抗斗争之后,虽然开始了新生活,可当时的社会条件、经济制度并不足以支撑他们继续理想婚姻,他们还是进入了传统的家庭模式之中:涓生工作养家,子君主内家务。

    鲁迅写涓生和子君,本意是讨论个人觉醒在社会变革迟缓的情况下无力为继,失败落幕,号召新青年们不要仅仅只个人奋斗和挣扎,要联合起来推动社会进步,才会有希望、有将来。

    但现在,类似涓生和子君这样对婚恋单纯抱有希望、却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其实还有很多。总能看到一些社会新闻:小夫妻两已经生活窘迫,仍然多生多育,无力抚养,所以将孩子丢弃在医院门口,希望有好心人照顾,也有的小夫妻没有丢弃孩子,但转而偷窃奶粉养育孩子。

    现在比起当时,无疑社会是进步的,欠缺的是情侣双方对于婚姻现实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往往很容易因为爱情一时冲动,快速盲目地进入婚姻,对于现实和将来没有做好规划,以致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反而每况愈下,于是又开始彼此责怪争执,直至不合分开。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曾在1981年提出婚姻经济学,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婚姻和家庭进行了分析,认为人们结婚的是为了收益最大化,这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降低生活成本,男女分工效益最大化,彼此承担责任和义务,也有情感上的,包括获得的情感慰藉和心理支持,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等等。

    当然,有的人会认为婚姻是神圣的,是两个人因为情感自然而然相结合的,这自然是婚姻的前提条件,但所有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在歌颂了爱情的伟大、排除万难也要在一起之后,就没有结局了,鲁迅的这一篇《伤逝》则让我们看到了盲目投入的后续结局。

    憧憬爱情无可厚非,但对于现实、婚姻和生活也要有所了解和认识,以免被爱冲昏了头脑。

    02 婚姻生活中选择伴侣尤为重要,涓生过于自私

    在一些对《伤逝》的评论中,我看到这样一种观点:涓生比子君思想更开阔,子君虽然有些新思想和抗争意识,但却并不足够,没有完全摆脱旧思想,而涓生则不断寻求新出路,努力自救,这其中,离开子君是为了自救,子君死后,也为了自救而不断寻找。

    我却认为,涓生分明就是自私、不成熟的伴侣样本。所谓自救,只是自己逃避。我们来就来看一看涓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结婚之后,子君整日忙着操持家务,两个人没能再像以前一样读书散步,随后涓生又失去了工作,碍于经济压力,涓生和子君都过得很清贫。

    这个时候,涓生已经开始嫌弃子君整日围着锅灶,忙着家务,照顾油鸡和狗,还和房东生出事端,这些他都不喜欢。他觉得子君粗糙了,她养的动物也十分吵闹,子君也不上进了,没有之前勇敢了,越来越不体贴,还非要逼着自己吃饭,脸上还总会露出凄惨、忍耐的神色。

    对比结婚之前,涓生认为子君纯真,热烈地爱着自己,而且愿意为了爱情和家庭决裂,简直看到了中国女性的未来。

    现在面对生活困境,涓生却首先自白:他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是为了子君,才忍受着生活的痛苦。涓生意识到是自己太冲动了,为了盲目的爱就在一起了,忘记了人必须要先生存和生活。

    这等于是在推卸责任,涓生作为一个男人,一个新青年,对于生活完全没有认识,对于家庭责任也没有概念,他将和子君的相爱及反抗作为标榜自己的徽章,是否也曾自鸣得意过?而在经历了真正的婚姻生活之后,涓生反倒认为自己做出了牺牲,自己都是因为爱、因为子君,才使得生活落魄至此。

    不仅如此,涓生还曾和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初衷是好的,但是涓生的表现却令人痛心,因为子君越来越不符合他心目中的新女性幻想,不再听他谈文艺,也不和他交流精神,十足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形象,并且总是幽怨。

    想想,这不就是一个发达了之后的丈夫(更何况他还没发达)嫌弃妻子成长速度缓慢,跟不上自己吗?就因为妻子要忙着操持家务,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照顾丈夫和自己。如果涓生有钱,请得起女工,子君就忙着美丽和魅力,他们之间会落得最后的结局吗?这不是在指责涓生穷,而是涓生不仅是要得多,还想得美,其实是有些虚伪的。

    这正如张爱玲所写: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子君也曾是涓生的白月光和红玫瑰。涓生会研究琢磨如何表白,表白时也因为紧张直接套用了电影里单膝下跪的情节。之后两人聊天回忆起时,涓生并不太记得具体细节,而子君则什么都记得,还会考他、提醒他,涓生却感觉自己像个“丁等的学生”。

    后来,两人不再一起回忆温习,但子君还是时常一个人回想。只是,在子君这里,这是她幸福的回忆,可以温暖自己,在涓生那里则是可笑的回忆,因为他居然直接套用电影情节,实在不够格调。

    不过除了所托非人,子君自己也存在问题。

    03 走进婚姻里女性也依然要保持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

    鲁迅笔下的子君生活在新旧交替之际,虽然她自身有一些新思想,但却不够彻底。婚后之所以被困于家庭,既有现实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她没有经济独立,是依附着涓生的。

    最后,在二人分手,子君回家之后,涓生急于想告诉子君:她回去了那个家,又回到了原来的地位,将永远受控受制于她的父亲,可其实在和涓生结婚的这段时间里,子君又何尝不是受控于涓生?因为在一开始,她和涓生相识的时候,也是成为他的听众,被他的思想所吸引、所影响。子君也没有做到精神独立。

    鲁迅曾回答“娜拉出走后”的问题,他认为结局有两种,一种是死亡,一种是堕落。所以他给子君的结局是回到自己家里,抑郁而死。

    也因为这样的悲剧,12岁就开始读鲁迅的亦舒在1982年写了《我的前半生》,来试图给子君另一种结局:同样是被丈夫抛弃的家庭主妇子君,但是她没有沉溺于痛苦之中,而是重新工作,寻求自立自强,最终重获幸福。

    首先,对于女性来说,经济独立真的太重要了。经济独立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安全感,还有心理上的,既可以使自己更加自信,拥有更多话语权,也更能够得到尊重和认可。这一点现在很多女性都能够做到了。

    第二,女性要保持精神独立,这就是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很困难的一个问题。

    波伏娃曾写道:

    “男人的幸运——在成年时和小时候——就在于别人迫使他踏上最艰苦但也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走的斜坡:人们非但不鼓励她奋斗,反而对她说,她只要听之任之滑下去,就会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受到海市蜃楼的欺骗时,为时已晚;她的力量在这种冒险中已经消耗殆尽。 ”

    现在社会上通过语言、身体、精神等方面的暴力行为或者是诱惑陷阱等控制女性的方式和手段并不少见,而向根源剖析,既有历史文化的遗留问题,也有整个社会对于孩童性别教育的强化结果:女性就要乖巧听话,从父从夫,服从大局,牺牲小我等等,以至于影响到日后的性别意识,女性有意无意地会限制自己,就算保持了精神独立,但周围的人却依然会受到这种社会影响,而形成舆论合力,集体向女性施压。

    心理学就发现,即便存在生理上的不同,女婴和男婴之间的差异其实也是很小的。性别差异实际上是父母或者环境强化的一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随着年龄增长会不断增加。孩子会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行为上的模仿,也会通过选择同性伙伴做游戏,进行社会学习,观察他人,以学习不同的性别示意行为,强化自己的性别意识。

    这种整体的性别教育其实正是不易发现的精神控制。而且不仅是女性,男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被教导要健壮、坚强、果断、勇敢、有魄力、控制等等。

    这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改进的问题,在培养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弱化性别教育,让他们成为独立的个体,成长为拥有独立思考、刚柔并济的人,而不是局限于一定要拥有某些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特质,也只有这样,孩子们自己也才会走得更远,拥有更好的未来。

    鲁迅的《伤逝》虽然探讨的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冲破传统的婚姻枷锁需要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但现在也有仍有借鉴意义。涓生和子君依旧是现在一些男女婚恋状态的典型,而我们的社会也依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个人构成的整个社会去不断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迅《伤逝》:爱情易婚姻难,个人要独立,社会要共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rn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