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处处是故乡,世间处处皆他乡。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想到“故乡”这个词呢,是在我们远离故乡之时;又何年何月会想到“他乡”,也是在有想到故乡的时候牵绊出来。在出生的地方,有着家人与亲人的相伴,从童年到离去前丝毫无所察觉的舒适感,一切都是习以为常,谈不上深情不可分割,也说不上无情无感。逆旅别处,对于现代人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世界早已变小,何言遥远,故乡也已泯灭,无言愁情。
世道人情变了吗?砖砖瓦瓦堆砌的建筑改了吗?变了,改了。
那么,我变了吗?没有吧。有些人也是没有改变的。
近来不知怎的,关于故乡种种的书籍、节目、歌曲泛水而出。便想起孩童时期在城郊的时光,农家小院,鸡鸭四处闲逛,围栏猪圈,散发着丝丝臭味还混合着饲料的奇怪味道。土坡小路,雨起即是泥泞遍地,平常时候也是尘土飞扬,直呛人鼻;杨柳四处,薄暮时分,“依依墟里烟”。尽是诗情画意,随便一处就是一份闲情。犹忆秋日原野,没有夏日的虫声聒噪,枯草夹杂在淡淡泛黄的黑土地当中,道路一线,其上是旷远的天,其下是宁静的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目力所及虽未见湖水,但有着丝丝感觉,是寂寥,是肃啸,亦是身心遁匿自然。
在故乡这个地方,我们被浸透着一种沉稳的力量。它的身后是如累的文化积淀,千百年的古都名城、安详小镇,抑或这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城市、新地方,前者有前人世世代代的倾注,后者有今人心心念念的向往。任何一处,有人在的地方,就是归属感的源头之一。这种感受,从生理上来说,是有人们的陪伴;从心理上来讲,是有所寄托,有所能够寄托的地方。“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也不过是如此。复到自然,正因人的情感、人的文化蕴含,不免以景显情,怅惘、忧伤、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愁到深处可见一斑。希望、信心、拨开云雾见青天,云销雨霁日光显,生活总不会太坏。人心之所感便是处处景勾出处处思,处处皆有故乡情。却未见得人人都能够有所寄予,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深感所然。
钢筋水泥架构起了芸芸众生的局促之地,我确信窗棱之间是工业时代的焊接,每一座巨石上都嵌着复制粘贴的方块,灰色的石料下是柏油路,上是雾霾天。钳制住所有人的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是所有人尽心尽力维系的城市怪物。“历史的车轮”多么文学意味浓厚的词语,其实煞是无情,极其冷酷,可用极寒彻骨,针砭入髓来形容,它碾碎了多少古韵、多少深深庭院,又是无计可数的生命消散。残留的月色凝洒大地,一片墟里未见晨曦,便可知荒堆他处,我们即将踏上行路,踏进所有一样的城市,追求着局促之地,莫得感情。
纵然小楫轻舟,难以梦如芙蓉浦。天底下同是一处旦暮,同是一处无所归宿。他乡里,故乡一词便为诗人们所书写的遥忆悲歌之地,翘首以盼他日能够再见,“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我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夹杂着颓唐与失望,不乏很多人回到故乡,切实点说,是回到原来那个名字的地方,试图尽力找寻多年以前的归属感,童年欢乐、少年友行、峥嵘岁月、亲人所召,具象的实体找到即是见到,消失的也无法抽象记忆起来,物是人非,见到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文化,在记忆深处,在天高地远处逐渐远离人间烟火,似乎还能牵绊起我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和故乡的联系,奔向最大公约数,穹顶之下,依偎取暖。这是一整个民族的文化,难觅真切的一草一木轮转出不同人的故乡,有何办法呢?拟把疏狂图一醉,恍惚之间寻乡味。
故乡啊故乡,你在何处?
在世间处处,唯独不在我心处。
他乡啊他乡,何时离去?
去往又一他乡。
角声晓漏,西风独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