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我们开始讲四念处的总纲。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讲了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修习的核心是什么。我们来看一下经文: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
于身观身而住((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汉译南传大藏经》)
......于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 (马欣德尊者)
......在身随观身而住,热心、正知、具念,在世间能引离贪忧;......(明法尊者)
......於身 ,比丘安住於隨觀身 ,是精勤的 、正知的 、具念的 、遠離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的 ;......(无着比丘)
......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白话版)
这段经文是关于四念处的总纲。什么是四念处?它们是念建立的四种观照的对象:身(kàya)、受(vedanà)、心(citta)和法(dhamma)。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于身观身而住。巴利文anupassã一词,字义是「 重复地去注视 」,也就是「 随 观 」或者「 仔细地观察 」。巴利语的「anu」有特别强调的功用。anu 另一个相关的涵义是「随着」,意即在随观时,观察到一切经验的过程特性。经典提及随观时,通常指的是从某个特定的观点,审察被观察的对象。例如,就身体而言,可以做无常性的审察,那就是无常随观或者坏灭随观,如果把身体作为无法带来持久满足的事物进行观察,那就是苦随观,如果观身是不吸引人的,那就是不净随观,如果审察身体的虚幻不实,则是无我随观,并且因此视身体为应当放下的事物,则为舍离随观。这些随观的不同形式,强调对象应当如何被观察,对象的某些特点应当受到重视。
在本经中所提及的随观,对身体而言,是指将觉知引导到身体;尤其是引导到身体的特点,也就是身体的无常性。所以现象的「 生起 」和「 灭去 」是随观的焦点。修习者应当让身体自己说话,如实观察身体真正的本质。这种修习重视的是直接经验而不是理性的思惟。
随观是四个念处共有的精髓,即对于现象具念的随观,四个念处的不同点只在于对象不同。
viharati指的是住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于身观身而住,就是在任何一种姿势中于身随观身而住。同样,于受观受而住,指的也是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于受随观受而住。其余两者类推。也就是在一切时中不忘失目标,不忘失正念。这段话也表明,身、受、心、法四者是不相混淆的.在观察的时候,身只作为身而于身随观身而住,第一个身,指的是自己的或者是他人的身体,第二个身指的是在第一个身的总体范围之内的某个特定层面,比如呼吸的过程、或身体的各种姿势和各种动作、或身分、或四界、或死后尸体的腐坏。
身只作为身被如实观察,受只作为受被如实观察,心只作为心被如实观察,法只作为法被如实观察,彼此之间不相互混杂。
接下来的经文:
“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精 勤
巴利文ātāpī,有翻译为精勤,有翻译为热心、热诚。根据《巴汉词语手册》,ātāpa 是热心之意,与tapas苦行这个词相关联。玛欣德尊者和明法尊者分别翻译为热诚和热心。热诚是对修行的热切,对解脱的渴望,从而能勇猛精进求法修法。热诚的态度有心的喜悦。汉译大藏经版本和无着比丘版本均翻译为” 精勤”。无着比丘对“精勤”的解读是:平衡而持续地运用精进,意味着:以平衡而专注的持续力,去维持修习者的随观。忘失禅修的对象时,立刻回到该对象。修行需要平衡的努力,佛陀曾经用调琴作为比喻,琴弦只有不松不紧时才能发出美妙的乐音,心智的发展同样需要调适得宜的努力和敏锐度。佛陀证悟之后初转法轮就宣讲了睿智平衡的「 中道 」见解,强调解脱道的修行应当避免沉溺于欲乐或者耽着于苦行的极端。佛陀后来教导的“苦行主义”,具有坚决舍断不善念和不善倾向“随眠”的特性。经云:“诸觉支的培养,被称为精进的最高形式。”这种更微细的“苦行”模式,在当时并不被同时代的苦行者所认同,他们嘲笑佛陀及其弟子看似悠闲的态度。佛陀教导:只有借由欲、精进、自我承诺,无欲才能被体证。精进是善法欲的一种体现。
正 知
正知和念是两个词,常常一起使用,根据词的排序,或为正知正念,或为念正知。念是对于现象具念的观察,正知是对于具念观察而搜集到的资料作明智的处理。有个比喻,将「 念」比作外科医生的探伤针。就像医生的探伤针,它的功能,是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关伤口状况的讯息;同样地,「念 」这个「 探伤针 」,能够被用来仔细地搜集讯息,从而为下一步行动的基 础作准备。念有具智慧的念,有不具智慧的念,智慧并非念现起时自动产生的结果,而是必须刻意地被发展。正知也就是明确地知道,完全地掌握或者理解此刻正在发生什么的能力。正知可以导致智慧的发展。若有正知,已经代表智慧的现起。念正知通常泛指“觉知”和“智”。
当我们观察身心现象时,就是在收集数据,足够的数据形成信息流。关于身体的数据提供给身体过程信息流,关于心理的数据提供给心理过程信息流,两者交互作用产生了对于身心的理解和知识。觉知就是在数据层面做工作,收集数据信息。智慧则利用信息流交汇形成的知识对结果产生积极影响。
今天的课讲到这里,现在我们正走在这条导向觉悟的直接之道上,愿大家能够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真正在解脱道上直了成佛!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上涅槃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