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念处经(第二讲)

大念处经(第二讲)

作者: RyanfWan | 来源:发表于2018-09-26 07:03 被阅读63次

印喜法师

《大念处经》的结构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念处经》起始的段落,直截了当说明本经的主题:四念处是通往涅槃的唯一行道以及四念处的利益。在起始段落的下一节则对这条道路最主要的层面 做简要的定义。这段定义的经文提及以四念处:身、受、心、法,作为随观的修习,也明确指出有助于发展四念处的心的素质:精勤、正知、正念。以上是对四念处的总说。

在这之后,经文详细地描述身、受、心、法四种念处的具体修法。 第一种身随观念处,从觉知呼吸、姿势和动作,再到将身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和四界﹝地、水、火、风﹞,然后是随观尸体腐化的整个过程。接下来是受随观和心随观两种念处。第四种法念处,列举五类以作为随观:五盖﹝心的障碍﹞、五 蕴﹝身心的聚合﹞、十二处﹝感官 - 对象﹞、七觉支﹝觉悟的要素﹞和四圣谛。阐述完实际的修法之后,对于可预期的证悟时程进行预告,最后再以起始段落为总结,陈述主题,首尾呼应。这是整部经的内容。

大念处经(第二讲)

(摘自无着比丘撰写的《念住:通往涅槃的直接之道》)

大念处经(第二讲)

经文所列举的随观顺序,从最粗显的身体姿势和动作开始,渐进到随观身分。以这种方式发展和增强觉知敏感度,为随后的受随观打下基础。这是一种觉知的递进转移:从粗显的容易觉知到的身体层面,逐渐转移到更精密更细微的觉知对象─诸受。

“受随观”,首先依照各种感受的情感素质,将诸受区分为乐受、苦 受、不苦不乐受。受随观的后半部分,则引出了诸受在伦理上的区分,这个区分作为一个跳板,将觉知从感受引导到对于善心和不善心的心的状态。为下一步的心随观做准备。

“心随观”是从四种不善心(贪、瞋、痴、散乱)的现前或不现前开始,进展到随观心的四种较高状态的现前或不现前。在心随观的后半部涉及到较高的心的状态,对那些特别会障碍较深禅定的因素作详细的观察。那些因素就是诸盖─法随观的第一个对象。在讨论禅修的障碍五盖之后,“法随观”就进展到对于主观经验的两个分析:五蕴和六入处。紧接着这两个分析之后,下一个法随观是诸觉支。最后,念住修习的顶峰,则是藉由四圣谛的随观而达到四圣谛的完全体悟。

分析《大念处经》的结构,可知念处随观的次第,是从较粗显的层次渐进地导向较细微的层次。这种线性上升的进程,与实修有一定的关联,身随观原本就是基本的修持,以建立念的基础;而最后的四圣谛随观,则包括了涅槃的体证,相当于任何一种念处获得了完全成功的实践。

四念处的修习

但是这种渐进的模式,并不是四念处的唯一修习方法。四念处的核心特性,是如实地觉知现象及现象的生灭。佛陀将自己的教导,区分为两个连续的层面:第一个是认出不善是不善的;第二个则是从这样的不善中解脱。也就是说,第一阶段先观察,平静地评估情势而不立即反应,第二阶段才采取适当的行动。所以在本经中,修习者被教导不加干预地观察目标,只是观察现象的生灭,并且了解生起之因和灭去之因。虽然这种如实觉知会从粗显的往细微的层次自然地推进;但是,在实际修习时,极有可能会与经文中所描述的次第不同。四念处可以灵活且全面的发展,不管它们以任何的次第发生,都应当包括经验的全部层面。在修习者由始至终的修道进程中,全部的念处都可以持续修习。例如,随观身的修习,并不是在修习者的进程达到某种较高的阶段之后,就将之抛在脑后且舍弃不用;佛陀说过,即使是对阿罗汉而言,随观身仍旧是一个非常适切的修习。阿难尊者证到阿罗汉果就是通过身念处的修习。四念处的各种禅法可以是相辅相成的。禅法修习的次第,可以因修习者个人的具体情况而灵活调整。

四种念处不仅互相增上,甚至也可以被整合在单一的禅法修习中。在《安那般那念经》( ānāpānasati Sutta)中就有记载,如何以包含四种念处的方式来发展观呼吸。这表明在单一的禅法修习中,具有全面地结合四种念处的可能性。因为身经由受而被感知;各种受同时又是心的对象而与心相关联,所以经由观察身的感受,修习者可以涵盖全部的四念处。所有四念处的全面性修习,特别能导向高层次的证悟。《相应部 .念处相应经》将证阿罗汉果,与四念处完整的修习相连结;而四念处个别的修习则相应于较低层次的证悟。

在《相应部 .安那般那相应经》( ānāpāna Saṃyutta)中,佛陀将四念处比喻为:从四个方向奔来的马车,每一辆都辗过并驱散放在十字路中央的一堆灰尘。这个比喻说明每一种念处本身都 能克服不善心的状态;就如同任何一辆马车都能驱散那堆灰尘一样。这个比喻,也同时说明四念处的互助效果,因为,藉着从四面而来的马车,成堆的灰尘将被驱散得更多。因此,四念处中任何单一的禅法修习,都能导向深度的观。在一些经典中,将单一念处的修习,与证悟直接连结在一起;注释书里也将导致完全觉悟的能力,归于每个单一念处的修习。这也许是为何当代多数的禅修老师,都只专注在单一禅法技巧上的运用;对于单一禅法技巧掌握纯熟,就可以涵盖四念处全部的层面,因此足以获得证悟 。因为藉由任一个特定的禅法技巧而培养起来的觉知,会自然而然地使禅修者在觉知的整体程度上都有明显的提升。「念」的彻底发展,能够从单一对象导向广泛的对象,包括主观的实际现象的不同层面。平衡且全面地发展四念处才能导向高层次的证悟。

四念处中的止与观

四念处中的身念处包括了修习止而培养定力的方法,例如入出息念、三十二身分等。但主要还是侧重于修观。例如第一种业处“入出息念”,经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开始,佛陀在这部分教导比丘培养定力。第二部分从“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开始,在这部分佛陀教导比丘修毗婆舍那观。应当注意的是,本经在教导每一种业处时,佛陀都会不厌其烦地重复强调要内观和外观,也就是既要观察内在的现象,也要观察外在的现象,以及观照这些现象的生灭,重复地强调这个修习的重要 层面,来完成对于每个随观的教导。这一段也就是无着比丘定义为“重诵”的部分。这一段修观的重要教导,在经文中的“身念处”部分即重复地出现了十四次: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所以,《中部》的义注说《大念处经》是一篇既包括修止又包括修观,并且以讨论毗婆舍那(观)为主的经文。《大念处经》其实是教导修习止观并侧重于毗婆舍那(观)的经典。

今天的课到这里,愿大家能够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真正在解脱道上直了成佛!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上涅槃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祈愿正法久住!

相关文章

  • 大念处经(第二讲)

    印喜法师 《大念处经》的结构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

  • 大念处经(第5讲)四念处总纲

    印喜法师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

  • 大念处经(第一讲)

    印喜法师 序 言 《大念处经》收录于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第22经,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经文,被公认是佛教禅修的根本经...

  • 大念处经(第6讲)四念处总纲2念

    印喜法师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

  • 大念处经(第20讲)念正知

    印喜法师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

  • 大念处经(第8讲)身念处与入出息念

    印喜法师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

  • 大念处经(第三讲)-四念处的利益

    印喜法师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

  • 大念处经(第19讲)四威仪

    印喜法师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

  • 大念处经(第15讲)入出息念(7)

    印喜法师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

  • 大念处经(第14讲)入出息念(6)

    印喜法师 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念处经(第二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or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