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多年来,成功学和励志类的图书已经成为图书市场上最受读者关注,也最受出版人关注的图书种类之一。最早在八十年代,从美国引进的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就创造了畅销书的奇迹。从那以后,市场上便充斥了此类图书。这一类的书,有些是从国外编译过来的,有些是国内的作者写的,还有一些,则是根据国外图书的内容拼凑而成的。
总的来说,这些书都有一个统称,出版行业一般叫“励志类”图书,像社会上搞这方面的培训,一般就称为“成功学”培训。不管叫什么名字,他们的内容和本质都是相似的,甚至是雷同的。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便会发现这一类图书的畅销其实是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现实依据的。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有敏锐的出版人觉察到这些社会根源,于是积极投身其中,全力以赴地做此类图书,很多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正如那些搞成功学培训的讲师一样,我不知道接受“成功学”培训的学员有几个最后成功了,但我知道那些讲师是非常成功的,赚了不少钱。其实出版图书也是一样,买了这些励志图书的人最后有没有成功,真的不知道,但出版或销售这些图书的人,却真的是成功了——不知道这是一种褒奖,还是一种讽刺。
成功学图书是给那些“智慧不够但又有贪心的读者”看的
出于出版人的职业惯例,我们先问第一个问题:这些书是给谁看的?这是一个尖锐和直接的问题。同样,我们也有一个非常尖锐和直接的答案,那就是给那些“智慧不够但又有贪心的读者”看的。这是我们非常清晰的定位。一个读者,如果智慧丰盈,那我们赚不到他的钱,如果他有点愚笨,但心性很淡泊,也不太容易对这一类图书产生兴趣。总的来说,智慧不够以及内心有贪欲,是产生购买图书这一行动的关键。
这样的读者非常之多,那么就有了第二个问题,这些读者,也就是这类图书的目标消费群为什么会如此庞大?他们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原因,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以前我们是跟着父母兄弟姐妹学,从小不自觉地学会的。因此,我们能够从一个人身上,很清晰地看出他的家庭影响。古人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个人无论是学习文化知识,还是培养忠厚的品格,起点就是自己的家庭。但是,现在的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以及其他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到城市里求学、打工,那些为人处世的知识,就得自己去学。
他向哪里去学呢?如果周围没有合适的机会,就只能从书本上去学。所以,教人怎么为人处世的励志类图书,首先就满足了这种需求。
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扩招。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近六百万!在十五年前,全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才六十万!这六百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绝大部分不掌握任何人情世故、没有一技之长。所谓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说法,早已经破灭了。他们要进入劳动力市场,怎么生存?如果他运气好,单位领导可以教他,师傅可以带他,但如果他运气不好,就只能向外求。
成功学图书风行是社会心理集体失衡的表现
以上所述两个原因,很重要,但还不是根本。根本原因则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得太快,社会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状态。以前的生活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平稳的,虽然也在变化,但变化比较缓慢,而且存在正常的预期,人们的心理能够接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比如说,像瑞士和丹麦这样的小国家,他们几乎没有经历战争,也没有经历所谓的经济腾飞。他们的经济一直都处于慢慢积累和发展的状态。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如果你去北欧这些小国家,你会发现他们的国民非常安宁,生活也非常平静,既谈不上什么精英,也谈不上特别的成功或者失败。
中国则不同,生活变化太快了。以往,你的邻居是个铁匠,一般来说,他的儿子也会成为一个铁匠。他们家攒钱,盖房子,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你会清晰地看到他们家是如何今年买砖头,明年买木料,一点一点筹备,然后把房子盖好的。现在呢,你的邻居还是个铁匠,但是突然,他的儿子竟然去哈佛读书了,成了留学生,而且突然就寄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家的房子瞬间就盖起来了。
人的贪婪就是这样起来的。所以古人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说,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庭,贫穷和匮乏倒不是最要命的,就怕贫富差距太大。贫富差距太大,人的心理就失去平衡,社会就会出现动荡。
一般来说,在经济刚刚起飞的国家,都会有类似的现象。有一本书叫做《旁观者》,其中就探讨了为什么在弗洛伊德的时代,会有那么多的精神病患者。事实上奥地利以前并没有那么多的精神病患者。在弗洛伊德那个时代,经济刚刚起飞,就出现了很多精神病患者,给弗洛伊德带来了很好的生意。
但是,仅仅是贫富差距,还不足以造成成功学或者励志类图书的畅销。适当的贫富差距,对于激发人的竞争心理,激发人的动力和活力,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当很多人发现,自己的起点太低,条件太差,根本没有希望重走人家的成功之路的时候,就会生出“侥幸之心”。这个侥幸之心,就是现在这些励志或成功学图书所抓住的心理机会。
我们现在的社会状况,跟美国半个多世纪前的时代环境非常相似。那就是造就了戴尔·卡耐基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经济迅猛发展,新的公司迅速涌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量匮乏,造成了大量并不太适合的人员进入了管理层面。他们根本不会公众演讲,也不太懂得如何跟同事或者下属交流和沟通。戴尔·卡耐基发现了这一点,就开办培训班,教给这些人员如何进行公众演讲。这是一个正常的技能培训,但现在我们国内类似的图书或者活动,就把成功学或者励志培训给激情化、神秘化、传销化了,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就有害了。
成功励志类图书到底有没有用?
那么到底成功学培训或者励志类图书,有没有价值呢?有没有真实的帮助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作文选”的例子来说明。在一个中学的班级,一般情况下,只有比较少数的人,能够根本不看作文选就写出不错的作文,但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他们要依赖一本作文选来教给自己从形式上怎么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成功学培训也是这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都会觉得自己需要这样的培训,但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中学生需要借助作文选才能学会写作文,他将来的语文水准一般都不会很高,他将来成为作家的可能性,就非常之低。
一般的读者,没有接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因此他们很难发现成功学培训里面的逻辑问题。比如说,成功学培训的两大共性就是:第一激发你的热情;第二是用极少数的成功案例来让你产生“我自己也可以做到”这样的错觉。但是我们知道,狂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害而不是有益的。我记得巴顿将军就说过,对于既懒惰又聪明的士兵,可以做司令官;既勤快又聪明的士兵,可以做参谋长;但对于那种具有极大热情、又非常蠢笨,而且非常勤快的士兵,必须马上开除。就是这个意思。
自信也是这样。对于一个人而言,建立自信心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这种自信心不是狂热的,而是冷静的;不是傲慢的,而是谦逊的。是建立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的一种自信。古人言:挟泰山以越东海,吾不能也。所以说,一个有机会成功的人,一般是冷静、聪明和谦逊的。他们会深刻地分析自我,知道自己所长所短,然后采取行动。这就是所谓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同样,我们也能够注意到,那些从事成功学培训的讲师,都有非常强的说服力。说服力是哪里来的?逻辑训练!他们不仅知道自己讲座的逻辑陷阱,而且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这种陷阱。当然,也不能说他们就是坏人,他们是聪明人,他们所做的,只是一种商业游戏。有些听众,投入其中之后,会将那些讲师看作自己的人生导师,指路明灯,甚至崇拜得不行。这其实是一种智力的退化——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认为幼儿园的阿姨才是真正对自己好的人,而自己的父母,却成了坏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