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江湖十一--是我青山独往时)
人要知进退,但前提是,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
能正确判断出形势不容易,判断出形势再行动更不容易。
岳不群、定闲、莫大等几个五岳剑派的掌门,都有战略眼光,能判断出形势。衡山派刘正风虽不是掌门,也同样有战略眼光。
刘正风金盆洗手时说:最近默察情势,猜想过不多时,我五岳剑派和魔教便有一场大火拚。
他多半是看出来左冷禅野心勃勃、不安于现状之故。
急流勇退,自古便是贤人所为,但又是更多人欲为而不能为。所以,《史记》上说: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
晋朝张翰在齐王司马冏手下做官。他见秋风起,说想念家乡的莼菜鲈鱼,就辞官回家了。但估计他是见到朝廷政局不稳,知道必有大乱,才借口避祸。果然,其后“八王之乱”爆发。
见到国事危急,牺牲一己利益以挽狂澜、扶大厦固然令人钦佩,但在不涉大义的情况下,跳出争权夺利的是非圈也同样难得。
白居易有一首题目比较长的诗“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九年”指的是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唐朝发生甘露之变,文官与宦官相争失败,大批被杀。早几年,白居易就已离开中枢,到洛阳任闲职,直到去世,因此躲过此劫。
听到这个消息,他写了这首诗。
全诗充满着对比。祸福不可预测与自己早早抽身的对比;众文官一起被杀与自己一个人登香山的对比;嵇康与李斯两个典故与当今的对比;麒麟和龙与龟的对比。
所有对比,都充满着躲过劫难的侥幸和看透世事的淡然。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这一年,白居易六十三岁,比唐代绝大多数诗人都活得长。他少年贫困,及第后层层升迁,不快不慢,虽被贬谪,也没受什么大苦难,品级仍一路向上,着紫封爵,晚年避居洛阳任闲官,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都经历过了。
他诗作极多,讽喻诗、闲适诗都有,生前已得大名。古代文人向往的权、名、利,他都有了。
因此,他不是天生的隐士,也不是失败后的消沉,而是中年以后的淡出:等到风景都看透,就去看细水长流,做一只自得其乐的乌龟,在泥水中打滚。
既然有人愿意做五彩炫目的麒麟和龙,也有人愿意做满身泥浆的乌龟,没有什么不好。
金庸笔下大部分主人公最后都去做泥中曳尾龟了。
陈家洛豹隐回疆,袁承志避走海外,杨过不复江湖,张无忌让出教主,令狐冲天生就不爱功名利禄,韦小宝倒有点象白居易,功名利禄有了之后就跑路了。
郭靖和萧峰那样以天下为己任不错,其他这些人该淡出就淡出,该退场就退场,都挺好,是吧?
英语说follow your heart,汉语便是从心所欲。“从心”放在一起是“怂”字,怂一下也没什么不好,就象泥中曳尾龟一样。是吧?
(微信公号:孔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