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要主动增强体验和经历,挫折越多,体会越多,控制感就越强,应对更大压力的能力就越强。
人是安全感动物,心理层面的压力可以说是缺乏安全感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说,压力感受本质就是失去控制感,通俗说就是失控。
因此启发我们的是,体验、寻求、强化控制感是应对压力的妙法。
早上急匆匆出门赶公交车,下楼发现雨丝蒙蒙,没有带伞感觉不太影响,就赶到等车点。看到车子来了,准备上车时,才觉察没有带钱包,公交卡、食堂饭卡等均在里面,这下有了新压力。这有点类似继时性叠加压力。
迅速权衡回去拿钱包还是立即乘车呢,很快决定上车好了,因为手机刷卡可以乘车。至于午饭问题也好多方式解决,比如找人请客刷卡,要知道麻烦人才会促进与人关系,或者干脆记账再说,总是可以解决的。
这样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处理压力的心理过程。包括评估认知,重建认知,努力增加控制感。
下雨天没有雨伞这个小压力,考虑到雨丝不影响出门,单位还有备用雨伞,可以应对下班可能的雨天,关于下雨这个压力源的压力评估,结果就是这点雨对自己来说不是事儿,形不成压力,专业术语就是不响应压力。
其实因为知道有备用雨伞,能应对可能糟糕天气,控制感增强,才有底气消除压力感。
随后发现忘记带饭卡这个事情,其实也是小小压力源,经历的也是压力应对过程。心理先评估,这个午饭刷卡问题后果不严重,自己能应对;其次具有可控性,表现为可以记账、手机付款乃至寻求别人支持帮助等可能方式解决,属于可控压力;最后是内控型自我意识,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这点事儿能处理好,甚至正好借此检验和体验一下,看看事情会如何被处理,乃至成为有趣的自我挑战实验。
而这些理性分析的背后,其实最重要的是对于压力的可控性判断,也就是预期控制感。因为知道解决问题有多种方式来尝试,因此增强了自己控制感,也就迅速缓解了压力感受。
这里的最大启示就是,面对生活事件引发的压力感,失去控制,由此反向为之要努力增加控制。
能够增加控制感方式人人具有,一般认为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生理则是身体素质基础,较强的身体免疫系统。社会系统则是最宝贵资源,遇到大问题独自扛住很难的,这时候寻求亲人家人朋友支持非常重要,这里有个心理法则,你寻求帮助的人一定是假设与对方关系不错的人,或者说是自己人,这对于对方其实是莫大信任,这也是很多人乐于助人原因,被给予信任是证明自我价值的良机。乐善好施,好为人师,也是这个原因,也是人性。
观察那些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善于创造机会给人添点小麻烦,麻烦证明是一伙的,是自己人,是不见外,是看得起,关系好才会麻烦你。更重要的是,能被人麻烦说明自己有这个能力,至少是被人求着的事,这一刻自己要比对方强啊,这个逻辑强悍无比。
至于心理方面,就是前面分析过的评估、控制、人格等方面,这里最要紧的还是对于压力的自我可控性判断。
备注一下,今天没有带饭卡,午饭解决方法是记账,而且单位所有人都自觉陪着我一起记账,因为——单位停电刷卡机停摆。在地下室餐厅摸黑吃饭时,我打趣说,今天停电都是我的错,我忘记带饭卡打算记账来,结果害的大家摸黑吃饭。
由此,生活就要主动增强体验和经历,挫折越多,体会越多,控制感就越强,应对更大压力的能力就越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