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进入简书平台第一个涉及的写作话题。关于写作素材这一话题有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初高中时期其实是许多人写作最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作文这样的写作任务,是语文分数的大头,不得不关注。
这个时期的作文以议论文偏多,所出的作文题目基本上都可以使用议论文的文体。许多老师都讲过,文章写来要生动形象,论据真实论证精辟。
我当时相对于我的同学而言的确读了更多点的书,但我却非常反感引用这种方法。我背不得具体的事例,文人轶事等,也背不得什么名言警句,古诗文也是记个大概,文人经历也是记得七七八八,反正都不好拿来去用。
而且这类作文时间大约在一小时之内,也不能开卷去查资料,依靠的就只能是脑中的库存。我也不是没库存,只是完整的库存少,碎片反而多。
这就导致我的议论文一直是处于生说的状态,也就是硬说,没什么例子,就硬讲逻辑。现在想来是有点生硬,但好在字数不多,也能那么应付过去,还能应付的不错。
但是如若字数一多,文章想要更丰富更立体更有活力,那么应试的文体就绝对行不通了。不是每个人都是阅卷老师,没人喜欢老是看这种干巴巴的文体。
事例警局奇闻异事都是一篇文章好的加工材料。信息社会中,每日新闻太多太多,都是可以使用的素材。每天摄取知识的过程中,都能获得可观的素材。
这些都值得可以去记一记,不必记得那么详细,但最好能记得一个大概,这对许多人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最好记忆的时候加一些自己的思考,将自己的一些思想融进到事例中,在未来要为这个思想进行论证时,这些曾经记忆过的事例很大几率会跃然眼前。
现在写文章不是考试,是可以对信息进行查阅的,需要时可以及时进行检索。我们所强调的素材意识,就是将事物事例与自己的思维网络进行关联的意识,万物互联是可以在脑中完成的。
但之前的写作惯性对我的影响太过强烈,我现在不是不想举例,是习惯性的不举例,懒得举例。但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走出以往写作舒适区的机会。
反正自信一点吧,谁还不能觉得个自己前途无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