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往往被我们看成是一种重情义的为人品质。
但是这件事本来不就是我们人的本性么?有了新朋友,就忘记老朋友的人才是少数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禀赋效应,还有损失厌恶。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个理论是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在1980年提出来的。
比如你看到地上有100块钱,捡起来后非常开心,一路上想着这100块钱能干什么,等回到家以后一摸口袋100块又丢了。
按理来说这时候你的开心和失落应该抵消了,但是真相就是当你拿起100块钱以后,这100块钱不仅仅是100块了,它还包含了你对这100块能干什么的各种期待,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100块。
所以,你对你拥有的东西总是评价过高,我们损失一样东西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同样的东西带来的快乐。
友情本质上也是一样,那是一段关系的得到和失去。我们得到新朋友的快乐,常常弥补不了失去老朋友带来的痛苦。
当然我这里说的是老朋友,而不是范范见一面的点头之交。
老朋友的失去常常是因为三种原因,一种是因为人生经历的变化而无法维系,比如毕业后的逐渐疏远。
据统计就算大学时候的恋人,如果毕业后不在同一个城市,还能继续维持的连5%都不到。
第二种是因为我们交友不慎而结交的假朋友,第三种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朋友关系,因为误会而失去的朋友。
第一种很难避免,主要还是第二第三种,所以我们需要避免和第二种深交,同时学会处理好第三类朋友的关系。
如何处理朋友的关系,我们首先得明白朋友是分维度的,或者说分类型的。
不同的维度决定了不同的目的,当双方对于这段关系的预期产生变化的时候,也就是想要跨界的时候,这时候是最容易失去的时候。
比如可以把朋友分成情感为主和利益合作为主两类,利益合作为主主要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很多时候都是谈利益与合作,大家都是分的明明白白。
而情感维系,主要是为了相互依赖,在情感上得到慰藉。
当一段关系中的某一方想要跨界的时候,就是这段关系出现危机的时候,比如两个闺蜜准备合伙开公司了,从情感类型,转向利益类型。
这两种类型背后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情感是无法量化的,是非常主观的感受。而利益合作背后是可量化的利益,遵循的是客观世界的商业逻辑。
在比如商业关系中两个合伙人,纯粹的团队协作,突然变成了兄弟,或者某一方觉得两个人是兄弟,这时候就从利益转向了感情,也会出现危机。
核心关键就是商业的利益,往往双方可以遵守同一套客观准则,比如多少钱能算清,能分清。而主观感受是无法量化的,比如我觉得我对你这么好,借给我100万怎么了?
但是另一个人觉得100万?你开玩笑的吧?
除了这种分类方法,还有一种分类是把友情分为合作性、依靠型和暧昧型三种,这种分类背后依然是不同的期望,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合作关系的基础,是付出、合作和妥协,就像情感关系各自主观对情感好坏的判断不一一样,合作关系背后面临的风险,那就是每个人对于这段关系的估价不一样。
我觉得这段友情,1000万以内我不会背叛,而你却觉得100万就可以翻脸。
所以如果不想失去这种朋友,最好是先小人后君子,在一起协作之前就把利益分配先讲清楚。
利益分配讲清楚就够了么?当然不够,还不能擅自跨界,去寻求依赖型的帮助。
合作关系的朋友,这个类型的维度里包含的是协作的部分,但是不包含情感依赖这一部分,你擅自提出对方预期之外的请求,对方就会犹豫。
在合作上,我信任你,我答应,因为你是个可信的人。
但是在情感依赖上,我不知道你这个人怎么样哈,我该不该相信你呢?该不该跨维度的去尝试呢?
反过来两个感情好的哥们,一个哥们来拉你的投资,拉你一起创业的时候,你们两感情是很好,你哥们很重义气,也很讲感情。
但是感情好是依赖方面的,而创业需要的是能力,是协作的能力,商业的能力,还有项目本身的想象力。
这时候跨维度的协作就会带来风险,创业失败了,最后连朋友都做不成的例子数不胜数。
同样的,会赚钱和会帮朋友理财又是两个概念,因为每个人对于理财的风险阈值不一样,怎么决策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些应该找朋友帮忙?而哪些最好找更专业的商业化组织解决呢?
当然是你们关系类型的维度内的,可以找朋友帮忙,而维度外的,最好还是自己找专业的团队啦。
千万不要觉得省事,觉得感情好,就轻易试探哟——在你问一句,帮我做个logo行不行的时候,也许你们的友情开始出现了一条裂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