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庶之别何其大

作者: 妙不柯言 | 来源:发表于2024-02-01 12:39 被阅读0次

    国学从一种宏观的角度建立起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改造,生活中的诸多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

    中国古代是一个封建等级鲜明的社会,“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伴随着整个封建社会。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媵制”。“媵”是随嫁、陪嫁的意思,也就是诸侯在迎娶正妻的时候,正妻会带有男女陪嫁,陪嫁的女子称为娣,而陪嫁的男子称为侄。这种陪嫁制度仅使用于天子诸侯等贵族男性,但是随着贵族阶级的没落,便产生了更为普遍,适用范围广的“妾制”。妻妾身份不同,也有了嫡庶区分。嫡是指正妻与丈夫所生子女,庶则指正室以外的女性与丈夫所生子女。而嫡庶之别则主要表现为妻妾两室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家庭里面,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位正妻,妻子又称为嫡妻。正妻在名义上与丈夫地位平等,在服制、车制等礼仪制度方面也享受同等规格的待遇。而妾在身份地位上就与妻有着天壤之别。妾一般来自身份地位比较低下的家庭,甚至有些是奴仆的身份,并不算作正式的婚配。妾只是男人满足欲望和传宗接代的工具,夜称为“侧室”或“偏房”。

    在婚娶仪式上,妻妾也存在巨大差别。古人眼里,妻子作为男子的“正室”,娶妻严格要求当户对,需要占卜八字,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必须具备“聘书、礼书、迎书”三书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的六礼的仪式隆重地明媒正娶。娶妻的时候,男方的聘礼和女方的嫁妆都十分丰厚。女子到男方家,男方家大开中门迎接新娘花轿,所有门庭披红挂彩,遍请亲朋好友一同见证,三拜九叩成婚,拜告祖宗,记入宗族族谱。相比于明媒正娶进门的正妻,妾是偷偷纳人室。娶妻的财物叫作“聘礼”,纳妾的财物叫作“买妾之资”。纳妾只需一乘小轿,不经过三书六礼,由侧门入男方家,没有迎送亲队伍,聘礼很少,一般也没有什么嫁妆,男方一般只是邀请族内的亲朋来图个喜庆罢了。

    结婚之后,妻妾的地位也存在着悬殊的差别。妾可以买卖,但妻子不允许买卖。妻是家庭内务之主,不仅统领妾侍,操持家务巨细,而且拥有妾侍的惩罚和管理权。妾除了供丈夫夜间取乐,还要干活,伺候正妻,对于正妻要保持礼节。妾在家庭中只算是半个主子,地位低,不能居于宗族成员之列,不能像正妻一样上族谱,只有生了一男半女的妾才能在儿子名字旁标注生母名。

    正妻不能降为妾,只在严重触犯了“七出”的情况下才能被休弃。而即使犯“七出”,但只要妻子符合“三不去”中的条件之一也不能休妻。“三不去”即“经历或主持了公公婆婆的丧礼;男方娶了糟糠之妻时地位不高,后来才显贵;妻子的家族散亡,无家可归”,符合以上条件都不能被休弃。宋元后,男子在正妻去世或休弃后,仍然需要经过繁复的仪式,才能扶正妾为正妻,成为名正言顺的继室。

    嫡庶之别还表现在后代子女的继承制度上。嫡子女由嫡妻所生育的,子凭母贵,嫡长子具有不可置疑的继承权。而庶子女是庶出子女,是妾所生养的孩子,也包括非婚生子女。嫡庶子女虽是同一血脉,拥有同一个父亲,在地位上却因生母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尊卑贵贱之别,在继承人立嫡的制度规定下,嫡子的家庭和社会地位更是凸显出来。因为宗法家族的继承始终是嫡长子为最先。嫡长孙和其他嫡子次之,没有嫡子嫡孙才按庶子等顺序往下排。

    庶子无论在何种朝代何种地区,都始终比嫡子地位低等。在有些朝代,庶子还需要做嫡子的家臣。唐朝律法也是明文禁止以庶乱嫡,指出立嗣当以嫡为主,无嫡立长。同样的,嫡女地位比庶女高,从出嫁所选择对象的贵贱不同就反映得淋漓尽致。一般男方家族不会选择庶出的女子,认为门户不对,有辱家门。直到解放后,一夫一妻制才从客观上结束了“嫡庶之分”的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嫡庶之别何其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ug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