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言为心声文如人
书香雅智情系四真挑战,敢来一战?【第20181114期】

书香雅智情系四真挑战,敢来一战?【第20181114期】

作者: 弹剑唱阳春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14:01 被阅读42次

每空一个字,学习生字词。

请参加者将写出的答案发给薛老师(微信号15989193049),并将题目转发至朋友圈。雅智教育·四真大语文感谢您的积极参与!

【上期答案】令、惠、垂、赐、高、贤、奉;家、舍、小、愚、拙、敝、鄙。

【本题题目】

雅智教育·四真大语文——七年级生字词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独怜京国人南【  】,不似湘江水北流。—— 唐 · 杜审言《渡湘江》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  】封侯。—— 唐 · 王昌龄《闺怨》

行飞与【  】乳,识序如知恩。—— 唐 · 杜甫《杜鹃》

池边自【  】青荷叶,分付山童盖药苗。—— 宋 · 何应龙《夏日即事》

莫嫌荦【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宋 · 苏轼《东坡》

万里昆仑谁【  】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宋 · 王安石《狼山观海》

日暮汉宫传蜡烛,【  】烟散入五侯家。—— 唐 · 韩翃《寒食》

出师未【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 · 杜甫《蜀相》

野径【  】俱黑,江船火独明。—— 唐 · 杜甫《春夜喜雨》

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  】。—— 唐 · 李峤《雪》

【建议诵读】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

唐代·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赏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香雅智情系四真挑战,敢来一战?【第20181114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xj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