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里,张老师讲到了我们面临的种种困境,他说,反而对生命的理解力的掌握,恰恰是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是啊,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复杂性,带着自己的文化、智力、情感背景来到课堂的,他与各不相同的人组成一个班级,而且对于初中生或者高中生,他们还要跟各不相同的人组成一个宿舍。正如张老师所说,我们要去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哪些是可以因材施教时的选择标准?
我在小学做了5年班主任,初中做了7年,深切感受到做教师的不容易,特别是做班主任的教师更不容易。每个学生真的如同树上的叶子,没有一个是相同的。面对五六十人一个班的学生,真的没办法做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我记得我在小学任教的时候,那是一所乡村小学,在我的印象中,乡村小学都是人数很少的,二三十个孩子一个班,然而,这里不是,基本上都有五六十人一个班。我也曾试过课后给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补课,耐心地教他们,最后没有什么效果。不过,因为我耐心地教他们,而且从来都没有因为他们学不会而责怪他们,总是鼓励他们,虽然他们的成绩没有显著的进步,但是我对他们的关心他们感受到了。虽然他们课后被留下来,但是她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被罚的,学不会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吵闹,不自暴自弃。
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那个无论数学老师怎么努力教,他每次都只能考二三十分的孩子在帮他父亲摆摊买一些小玩意儿,我想试试他,于是在他的摊里买了几样东西,问他多少钱,他竟然没有算错。我故意给他一张五十元的钞票,他竟然还会用紫外光笔来辨真假,并准确地给我找零。我回到班上给他好一顿夸,他可高兴了。
我对学不会的孩子比较有耐心,但是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却不能容忍,我觉得我那时很不专业。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常常惹怒了我,我没少批评他们,实在忍不住,还会用书拍他们的屁股。因为那时的我,总被同事灌输就是要狠一点,不然孩子会欺负你的……诸如此类的观点,总之要严格,要威武,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不然你管不住他们。那时觉得挺大的事,现在想起来,都不能算什么事儿,不过是有些孩子比较好动,比较调皮,比较好奇,毕竟都是孩子,有些确实是他们的特点,算不上缺点。如果我能耐心一点,会不会更好呢?
所以所谓因材施教,那时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想这么做的。后来才知道,根本做不到。那时没意识到原来当一个合格的老师那么不容易,因为相对周围的老师,我觉得自己已经为孩子做得很多了,我以为自己做的挺好的,后来才知道,那时的我并不合格。
后来,在初中做班主任的我一边读书,一边教书育人,不断成长。我想,我们们应该一直在阅读写作教书育人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