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收在了《全唐诗》,归于古风类。也新开了词牌名,就叫《章台柳 | 寄柳氏》,所以也算是词。这个从侧面印证了诗词同源,词起源于唐的说法。
《章台柳》的故事在诗外。全诗(词)二十七个字,简单直白,字面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处。但是我们如果了解这些前因后果,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和诗词背后隐藏的深意。
韩翃(hong),年少便因为才情闻名遐迩,交友甚广。天宝年间,风华正茂,入京赶考,流寓京师,与李王孙交为莫逆。这个李公子呢,家财万贯却爱才重道,包了个有慧根的歌妓柳氏,不想朋友几番交往,韩翃与柳氏一见钟情,互相爱慕,估计让李王孙齁得慌。李王孙便将家产和柳氏相赠,自己抽身去了华山修道。这种事情在今天听起来不可思议,在重才重义重道重修的时代,还是时有发生的。章台,是指繁华之地,后来引申指烟花之地,所以章台柳用来代指歌妓柳氏,外人未必知,自己人却心领神会。
754年,韩翃中了进士,别柳氏回家省亲后赴侯希夷节度使处任参军。755年,安史之乱,长安城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章台柳国色天姿,在兵荒马乱时四处逃亡,为了躲避叛军骚扰,削发为尼,藏身山野破寺,留着一丝等待情人来救自己脱离苦海的希望晨钟暮鼓。
韩翃也算情种,一直对柳氏念念不忘,757年郭子仪收复长安,韩翃立刻派人进京寻找柳氏。他准备了一口袋子沙金,白色布袋子上就写了这首《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姑娘啊,柳姑娘,你还好吗?往日的情分还在吗?这乱世三四年,想你即便是明眸皓齿依旧,身姿绰约依然,也是有主之人了吧?
这小子也真是,爱人生死未卜,却在诗里面皮里阳秋,小肚鸡肠,妄加猜疑。不过爱之深,妒之切,念之杂,算是情有可原吧。
如果当时柳氏已经另有高枝,估计这袋子沙金和这首诗就是分手赠言和分手费了吧。可是这样实在太俗气,幸亏女主不简单。柳氏接了这封带钱的信,泪流满面,不知道是心酸感动的还是气的,提笔就按照这首诗的格律回了一封《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所以又可以说《章台柳》是词,因为至少当时在这个词牌名下就有了两个同格律的作品了,韩翃属于开创,柳氏这首就是填词了。
杨柳枝在菲芬的春天,生气勃勃,老娘我还活得好好的。“可恨年年赠别离,”霸陵折柳,是从汉朝开始的习俗了,大意是祝愿远离的人记得故乡的美好,并希望你像柳树一样到哪儿都能存活。千百年来,古人一般选在春季出行,这样才能在冬季蛰伏。所以无辜的柳树就总是这样被折损了。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美好的青春同美好的春光一同虚度,无法可找回来了。往日依依的章台柳随着秋天的到来,已不再是颜色青青了。你这个时候忽然送了钱和信来,是什么意思?如今秋意浓浓,纵然郎君来了,当看到这种情况,也是不堪攀折的了。
这柳氏,还真是个妙人。把韩翃感动得稀里哗啦,恨不得立刻去迎娶她。但是为官之人,特别是在那个时代,还真不是说走就能走的。等到上司侯希夷入京任左仆射,韩翃再去寻柳氏。估计是京都已经安全,柳氏这个美女藏身寺庙的消息传了出去,平叛有功的蕃将沙叱利就直接把柳氏抢走了,韩翃与柳氏再次错过了。
不过最终两人还是在一起了,这段风流公案甚至惊动了唐肃宗。
年轻侠客纵情飞马,章台旧爱豪放逃府,顶头上司舍命护犊,重兵蕃将暴跳寻事,清明天子成全美事。后面故事还挺长,但和《章台柳》这首诗词没什么关系了。
安史之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