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读《张艺谋的作业》。
书算是张艺谋讲述方希记录整理这样的方式完成的,是从影像记忆到生平的描述。
整体笔者对于张艺谋导演的这半生的描写是客观和理性的。觉得这样的角度去讲述,能理解一个立体的张艺谋导演。
我一边读这本书的时候,一边去看《张艺谋的2008》,甚至去看2008年开幕式的一些节目,以及一些作品的片段,去加深理解和读懂笔者的表达。
了解一个作品,其实是要了解一个时代以及作者的情绪和表达的,否则可能就是片面和自我的。喜欢和不喜欢取决于个人偏好,艺术本身就是很个人的事情,所以某种程度上,理解比喜好更重要。
“理想是分层的,不能实现最高的一层,那就从最低的一层努力起,能到哪儿是哪儿。”敬佩这样的时刻准备着的状态。
他是有争议的导演,但这不影响喜欢张艺谋导演的某些特质和他一些作品里的情绪。
是的,电影是要观众喜欢和快乐的,所以迎合观众是作品的选择。
张艺谋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前纺车间做铺助工时开始自学摄影,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上学,摄影变成了专业,直至到当上电影导演,再到导演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个人身上有浓烈的那个时代的人的烙印,也有一代电影人的抉择和挣扎。
他向世界表达、和世界沟通的方式,要么是照片,要么是电影,要么是演出,都脱离不了影像。或许说,张艺谋导演的成长,痛苦以及狂喜,都跟影像有关。
序言里,张艺谋导演关于梦想的表达,是如此的朴素和坦诚:
我不知道“命运”是什么,也许是人生中某个时机的契合,那是许许多多挣扎和徒劳中一个最意外的结果,无法设计和捕捉。我不能解释“梦想”这个词,虽然我们常常拿它来造美丽的句子。对我来讲,梦想曾经是:能不能有个好出身,能不能大吃一顿肉,能不能不上夜班,能不能去陕西画报社……它是非常入世、非常具体的,甚至俗不可耐,是我生活的各个阶段中非常现实的想法。
面对那个年代遭受的对待,他说:解释也许是人自觉在受委屈后最本能的反应,委屈谁都有,不过委屈和幸运一样,都不可复制。
文中说:从2002年《英雄》放映以来,除了奥运会开幕式之后享受了一点厚爱,他从来都是媒体的素材,动辄骂声一片。被骂自然是不痛快的,不管这本书写成什么样,我们设想了可能的三种骂法:一、出新电影了,这回没得卖了,把几十年前的摄影作品都掏出来了;二、自恋,连那么老的照片都值得拿出来说;三、哟,那会儿照得还不错,看看你现在,越过越抽抽。
但不管是被骂还是被提及,都是因为有作品出现,不管这作品是什么素材和内容,这本身就是最高“褒扬”,比起一些因为言行和营销被“骂”和提及的人,这本事就是我们的幸运。
“我一开始就有这个意识,让自己迅速工具化。”张艺谋说。工具化这个词他反复说了几遍。工具化你就会对别人有用,人有了用,有些东西就不会找到你身上,你就会有空隙生存。“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张艺谋突然声音一沉,脸上浮现一丝笑意,“恐怕我今天也有这个嫌疑。”
这不是最真实的职场选择么,深谙此道的选择。
张艺谋导演是个备受争议的人,也是备受争议的电影人。
这一段关于选择的描述,剖析的深刻又动容:在当年需要英雄的时候,一种不妥协的、创新的、不管不顾的姿态获得了超出应得的肯定,之后,张艺谋成为批评的焦点,动辄得咎,也是因为在风口浪尖上,时代也需要对成气候者的讨伐,这大概同样是无需征得个人同意的、磅礴的、焦虑的需求。一誉一弹,来自同一炮口,区别不过是,放的是礼花,或者炮弹。
通过读此书,了解更3D的张艺谋导演。

网友评论